因从小顽皮好动 , 又爱打架 , 便被父亲送去学武 , 想磨炼他的性子 。
从小听着武侠演义小说长大的于承惠 , 对于江湖侠客有一种天生的向往 。
他从此收心养性、专心苦练 , 再也不跟人打架了 。
1951年 , 12岁的于承惠进入了青岛业余体校学习武术 , 9年后于参加青岛市武术比赛夺得了全能冠军 , 被选入山东省体育学院武术队 。
1963年 , 于承惠参加华东地区的武术比赛 , 以一套醉剑技惊四座 , 不出意外的获得了冠军 。
备注:《少林寺》中 , 他饰演李连杰的死对头王仁则 , 正是用这套醉剑征服了银幕前的每一位观众 。
然而命运弄人 , 正当24岁的于承惠在武术界刚刚崭露头角之时 , 却在一次训练中伤了腿部 , 不得不提前退役 。
他离开武术队之后 , 被分配进入山东黄台造纸机械厂 , 做了一名驾驭起重机的工人 。
年纪尚轻的于承惠并不认命 , 他放不下钟爱的武术 , 习武十多年 , 怎么能说丢就丢?
他耐下性子养好伤 , 在工作之余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倾注于武学之上 , 时刻不忘钻研锻炼 , 社交活动基本为零 , 被人称为“武痴” 。
在这段时间 , 他潜心研究的一个项目 , 就是复原历史上早已失传的“双手剑” 。
那位说什么是“双手剑”?
“双手剑”顾名思义 , 也就是双手握剑的一种打法 , 据说这才是古代战场对敌时最正规的握剑方法 。
双手剑技法最早可追溯至唐代的陌刀打法 。
李小龙说:“腰马合一” , 腰部的力量才是全身力量的源泉 , 以双手握紧唐刀 , 便可以充分发挥腰力 。 明代抗倭将士改良的苗刀 , 也是沿用这种技法 。
然而到了近代 , 剑法却以单手为主 , 如太极剑、形意剑都是单手 。
据说这起源于枪法 , 空出的另一只手用来拿盾牌 。
随着武术朝着重其形不重其用的方向发展 , 单手剑越来越常见 , 双手剑反而失传了 。
传说武林泰斗张三丰真人得真武大帝梦授太极拳法 , 于承惠也有这种机缘 。
他在1975年9月15日凌晨的一场暴雨中 , 看到树上螳螂挥舞“开天巨斧”与雷雨“搏斗”的形象 , 终于从中悟出了双手剑的真谛 。
在其后的4年中潜心研究 , 不断完善 , 终于自创了螳形《“双手剑”二十法》 。
这套剑法舞动时如行云流水 , 蕴含着巨大的冲击力 , 令人目为之炫 , 震惊了整个国内武术届 。
1979年春天 , 宁夏武术队便盛情邀请于承惠担任教练 。
于承惠非常珍惜这份得来不易而又高尚的工作 , 在张鑫炎导演找到他的 , 还一再强调演完戏之后还要回来执教 。 谁知道随着《少林寺》在全世界引起的轰动 , 于承惠的演艺人生也得以全面开启 。
二、
《少林寺》的上映是在1982年 , 同年于承惠又被邀请在山东电视台的电视剧《武松》中担任武打设计 , 并出演剧中的张团练 , 打了一波酱油 。
其后不久 , 张鑫炎再次邀请他出演《少林小子》中的鲍生凤 。
《少林小子》原名叫《龙凤村》 , 故事本身就十分轻松搞笑 , 不像《少林寺》那样苦大仇深 。
鲍生凤也是个一本正经又略带搞笑基因的正面角色 , 然而于承惠那不怒而威的形象还是吓坏了当年像皮哥这样的小屁孩 。
《少林小子》同样得到了空前的成功 , 其后邵氏公司也看中了少林功夫题材 , 把李连杰等原班人马都挖过去出演由刘家良执导的《南北少林》 , 于承惠又成了片中大反派赫索 。
有趣的是于承惠和计春华总是形影不离 , 于承惠演正面人物时 , 计春华就是大反派;
于承惠演大反派时 , 计春华就退居二线演他身边的打手 。
《黄河大侠》是张鑫炎导演为于承惠量身订做的电影 , 他在片中出演主角黄河大侠马义 。
而男二号车天原本是为李连杰设计的 , 却被李连杰拒绝了 , 便换成了新人淳于珊珊 。
有趣的是这个人物的配音也是在《少林寺》、《少林小子》中为李连杰的角色配音的童自荣 , 所以我们会以为听到的还是李连杰的声音 。
备注:当时 , 李连杰已成名在外 , 饰演配角为别人配戏 , 不是太合适
三、
2000年后 , 随着内地武侠电影的没落 , 于承惠也将重心转向了电视剧 , 出演的都是成名反派或武林宗师一类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