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郑州印象记( 二 )


在盛泽镇奔波几天 , 看遍大街小巷招聘广告 , 问过几百家招人工厂 , 这里除招熟练纺织工、机修工和印染工外 , 基本不招别的工 , 像我这样只会写点“豆腐块”文章 , 年龄超过30岁的人 , 连当工人都没人要 , 吃不好、睡不好 , 奔波、劳累 , 走在举目无亲的大街上落泪了 , 尝到了打工的艰辛 。
我是那种死不服输和喜欢拼搏的家伙 , 车到山前必有路 , 大街上找工作时 , 发现街头骑自行车的特别多 , 家乡当山村邮递员会修自行车 , 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 跑到浙江嘉兴自行车配件市场 , 批发一批自行车零配件 , 成为盛泽镇街头一名修理自行车师傅 。
真是天无绝人之路 , 第一天干下来 , 晚上回到租房里数了数净挣一百多块钱 , 随着天气转暖 , 自行车轮胎容易爆 , 修车生意也越来越好 , 不管白天街头修车有多累 , 晚上 , 拿出在街上报摊上购买的《吴江报》、《苏州日报》、《新民晚报》、《解放日报》等报刊 , 趴在在建筑工地拾回来的木板 , 自已钉做的简易木桌上 , 一边看报 , 一边写稿 。
1993年4月 , 为了增加挣钱门路 , 除了修自行车外 , 增添了一台手摇补鞋机和一把削甘蔗皮刀 , 收入从一天一百多元 , 增加至一天两百多元 , 正当我信心满满准备大干一番 , 谁知好景不长 , 盛泽镇创建卫生城镇取缔市区街道乱摆乱放 , 为了生计 , 我不得不到建筑工地 , 一天干十几个小时活 , 又脏又累的小工 。
自行车不能修了 , 鞋不能补了 , 甘蔗不能卖了 , 不管白天建筑工地活有多累 , 让我不忘的是 , 晚上在租住的小房子里 , 仍然坚持不懈地读书、看报、写稿 , 晚上写的小稿件 , 不仅多篇被《吴江报》、《姑苏晚报》、《苏州新区报》等当地报刊采用 , 还登上了上海《解放日报》和《新民晚报》 。
苦尽甘来 , 一分耕耘 , 一分收获 , 成功永远属于坚持不懈者 , 成功之门 , 永远向有缘人敞开 , 1985年5月 , 在《吴江报》举办的“优秀通讯员”表彰座谈会上 , 当时任吴江市委宣传部副部队、吴江报社社长吴延元 , 得知我是一个来自河南固始县农村打工者 , 在建筑工地当小工的艰难处境后 , 当场安排同行的吴江报总编辑 , 为了便于我在找工作 , 给我办理《吴江报》特约通讯员证外 , 报纸免费为我刊登“求职启示” , 直到我找到合适的工作 。
让我做梦都没有想到的是 , 求职启示刊登第三天 , 我被北京某纺织报驻华东工作站招聘 , 终于圆了我心中的“记者”梦 ,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 , 这本《吴江报》特约通讯员证 , 不仅为我在吴江和苏州找工作带来了便利 , 更为我为固始县在吴江市盛泽镇丝织厂 , 打工的老乡讨要被拖欠的工资起到很大作用 。
1998年9月 , 我辞去报社工作 , 回到老家建房 , 1999年 , 搬好新家 , 过完春节 , 准备返回苏州时 , 大脑竟然鬼使神差 , 莫名其妙的想起 , 当年二马路卖面条老板:“希望你能成为一名记者”的话 , 决定放弃去苏州 , 到郑州寻找工作 , 于是便稀里糊涂来到郑州 。
因为有在苏州的工作积累的经验 , 和在报纸上发表的大量文章 , 来到郑州后 , 我很快进入北京某报驻河南记者站工作 , 工作之余 , 我常去二马路天桥上 , 去寻找卖面条摊老板和那张曾经熟悉 , 18年前 , 曾对我说:“希望你成为一名记者”的笑脸 , 一次次满怀希望而去 , 一次次空手而归 , 始终未能找到曾经希望我成为一名记者的恩人 。
转眼20多年过去了 , 来郑州不仅使我收获一份事业 , 也收获一个称心如意的家庭 , 一个从大别山穷山沟走出的打工者 , 成为大都市一员 , 从农民变市民 , 每每想起:希望你成为一名记者 。 卖面条摊老板这句话 , 心里就充满感激 , 如果没有卖面条摊老板 , 这句激励我的话 , 也许就没有我的今天 。
【郑州|郑州印象记】二马路 , 卖面条摊老板 。 郑州给我最深的印象 。 (吴贤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