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1983年5元一张没人要的画,他豪气买了9000张,现今单张价值上亿( 二 )


许化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他还有哪些传奇故事?
01 当时的背景在有些人眼里 , 许化迟买下这批作品是捡了个大“漏” 。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 , 这句话没有错:那么在当年 , 中国历史博物馆为什么会出售这一批作品?
1978年 , 我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 而1983年正处于其初级阶段 , 国内经济环境并未取得根本改善 , 亟待发展的地方太多 。

而文化方面的建设显然更要落后于与吃饭穿衣直接相关的经济建设 。
改革开放后的第二年 , 历史博物馆与时俱进 , 成立了用来接待外宾的“服务部” 。
然而 , 由于有关部门拨款很少 , 很多地方都出现了经费紧张 , 这个外宾服务部也面临同样的尴尬处境 。
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 博物馆的管理层多次召开内部会议进行讨论 。
最后 , 他们想到了一个可行的办法:将库存的部分近、当代书画作品售出 , 虽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 但也可以大大缓解 。
此次出售虽然是公开进行的 , 但博物馆方面毕竟没有刻意大肆宣扬——此事毕竟不适合大张旗鼓举行 。

许化迟正是在参观时从工作人员那里偶然得知这个消息的 。 假如当时公开拍卖 , 相信会有更多爱画者或眼光独到之士赶来参与 。
因此要说他是“捡漏” , 也勉强说得过去 。
02 师出名门许化迟的父亲是当代著名国画家许麟庐(齐白石的亲传弟子) 。
许麟庐从艺超过一个甲子 , 他博采众长 , 大胆吸收并运用了很多来自民间的艺术技法 , 并将京剧元素融入自己的作品 , 蜚声国内外 。
许化迟家中行四 , 他的三哥许化夷是有名的画家 , 撰有《中国画花鸟鱼虫绘画大全》一书 。

因为许家的堂兄弟中许化迟排行第九 , 黄永玉大师私下里叫他“小九” , 朋友们叫他“九哥” , 同行们尊称他“九爷” 。
小的时候 , 许化迟总是待在父亲的“和平画店”内 。
和平画店是许麟庐先生以画会友的雅集之所 , 很多业界名人将作品寄存、展览在此 。
许化迟耳濡目染之下 , 自然而然对此道生出了浓厚兴趣 。
高超的艺术鉴赏力不会凭空而来 , 必然要自己有相应的艺术素养才能融会贯通 , 练就“火眼金睛” 。
和平画店就像一块巨大的磁石 , 吸引了刘海粟、陆俨少、黄永玉等名人在此聚集 , 遇到敏而好学的许化迟顿起爱才之心 。

无论岁月如何更迭 , 这间画店内从不缺少大师的身影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1971年 , 许化迟拜在胡爽庵先生座下正式开始学艺 。
数年内 , 从学习、模仿开始 , 许化迟逐渐得到了胡先生的真传 。
许化迟的鉴赏和收藏系统知识多得益来自于文博大家张伯驹、王世襄的引导和指点 。
理论与实践从来都是缺一不可 , 而他不缺实践的机会 。
许化迟一度疯狂迷恋旧式宫廷家具 , 并持续多年 , 从而成为古代家具收藏的先行者之一 。

90年代初 , 许化迟一度移居香港 。
1983年那次返京 , 他作为京城土著受邀陪同何夫人参观 , 不想偶然遇到了历史博物馆正在出售那批字画 , 于是发生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 。
那么 , 这批书画到底有哪些大家的作品呢?其估价为什么动辄轻松破亿?
03 被“捡漏”的天价画作现在看来 , 在许化迟以“债台高筑”为代价买下的这批珍贵书画里 , 不乏名家作品 , 有齐白石、张大千的 , 也有黄宾虹、傅抱石的 。
为了生活 , 卖画换钱是常有的事 , 所得多则二三十 , 少则几元 。 一些名家在当时也并没有后世那样大名鼎鼎 。
笔者认为 , 许化迟斥资20余万买下这批作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

其一 , 艺术家也要吃饭 , 在那个物资很是匮乏的年代里 , 这些靠艺术吃饭的画家们日子并没有过得很轻松 。
艺术家们往往极度专注于自己的领域 , 而并不具备其他有效的谋生手段 , 常常被生活扼住脖子 , 有些人甚至穷困潦倒到要依靠亲友接济 。
在旧时代里 , 在常人眼里 , “艺术家”这个词往往意味着十指不沾阳春水 , 是另类的典型 。
如果有谁被称作“艺术家” , 这里面或许还有“不务正业”的讽刺意味 。
20余万在当年已经是一笔天价了 , 应该相当于现在的两亿 。
要知道 , 那个年代一个普通工人的月薪也就几十元 , 而在大部分乡村 , 谁家要是有一万元现金就可以进入当地“富豪榜”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