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石让|《入殓师》为什么能成为影史教科书?

久石让|《入殓师》为什么能成为影史教科书?

文章图片

久石让|《入殓师》为什么能成为影史教科书?

文章图片

久石让|《入殓师》为什么能成为影史教科书?

文章图片

久石让|《入殓师》为什么能成为影史教科书?

文章图片


【久石让|《入殓师》为什么能成为影史教科书?】文:笔名脑洞人
写在前面
这个电影不是讲死亡 , 甚至什么追忆怀念云云 , 而是讲一个人在逆境中如何面对世俗的目光生活 , 从在意别人的眼光 , 到最后在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价值 , 高度认同它 , 与世界沟通 , 还有宽恕他人 , 从而达到自我的新生 , 从这个角度来讲 , 这部电影是更像是一部励志片 , 而不是简单的感情片 。 ——by塞腮

01.
今年初传出《入殓师》确定引进的消息时 , 笔者还特意确认是“上映”不是“重映” , 因为我印象中 , 在《入殓师》获得第81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那一年 , 国内就传出顺势引进 , 很多报刊及电视节目也作了预热 。
当年笔者还是懵懂的中学生 , 再加上对影视相关信息主要靠传播相对滞后的报刊获取所以对于那年《入殓师》引进的动态了解甚少 。
只是没想到 , 《入殓师》正式的引进居然是在十三年后 , 而且是赶在中国电影市场今不如昔的时候 。
也不知道选择这时候引进定档此片是为了填补院线的进口片空白 , 还是告诉大家这个时代的世界影坛还会酝酿经典 , 但我更愿意相信后者 。
《入殓师》固然是佳作 , 但此片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 当年的影迷不理解 , 如今的影迷不知情 。
笔者特意了解了一下当年其他入围的非英语片 , 几乎都以社会矛盾或历史问题为命题 , 相比之下以小众职业为切入点深入生活的《入殓师》如同一股清流 , 当然会让人眼前一亮 。
除了选题不刻意大开大合形成的题材差异化 , 《入殓师》的编导技术也有值得咀嚼的地方 , 不炫技却有板有眼 , 很多地方都很讲究 。
想到奥斯卡获奖电影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对影视创作有借鉴意义 , 《入殓师》的获奖相对而言更实至名归 。

02.
《入殓师》电影语言的教科书级别主要体现在三点:
首先是开场 。 这里展现的是男主角大悟在师傅的带领下给一个家庭刚刚自尽离世的孩子纳棺的过程 。 这个段落约有五分钟左右 , 如果只是体现纳棺的形式 , 按常理说只需要拍下每一个环节的动作 , 画面连带主要演职员的字幕展现一分钟左右 , 就可以出片名了 。
但这个开场还通过大悟和师傅的互动 , 将师父的沉稳老练和大悟的生涩懵懂点出 , 主要的角色性格和人物关系由此明了 。 而这还只是最基本的叙事作用 。

纳棺的过程中 , 还有一些诙谐的小插曲 , 这在常规喜剧片中是值得大书特书的笑料 , 但影片并未放大笑点 , 而是在生活化的情景氛围中点到即止——看到这里 , 这究竟是一部大悲或大喜的主流类型片 , 还是一部五味杂陈但终究积极向上的剧情片 , 观众都会心里有数 。
电影的开场通常有两种直接作用:通过赏心悦目的视听吸引观众看正片、通过戏剧性情节吸引观众看正片 。
而《入殓师》这样的开场在保证视听和叙事最基本的效果的同时 , 还有一个更高级的作用 , 就是奠定影片基调 。
过分以视听引人注意有观赏性高开低走的风险 , 过分依赖戏剧性情节吊人胃口则加大了编导叙事上收尾的难度 。
而交代全片风格属性的开场除了对资深影迷而言有鉴赏意义 , 对普通观众来说也是温馨提示 , 留了充分的时间给银幕/屏幕前的观看者做选择 , 是一个对大众都很友好的编导策略 。
要知道如果按常规的编导思维 , 大悟之前所在的交响乐团最后一次演出才是最标准的开场 。
其次是音乐、情节和画面的协调分配 。
很多人都以久石让的配乐作为影片的看点 。
而实际上 , 除了吉卜力出品为主的动画片 , 久石让也给不少真人电影创作过配乐 , 但大部分深入记忆的配乐作品都来自他和北野武合作的电影——北野武的早期电影都充满了顽童般的肆意张狂 , 而充满童真与浪漫的配乐才会与这种美学相得益彰 , 所以久石让的配乐就成了北野武早期电影风格的标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