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袁隆平院士今日在长沙安葬,现场放着一把小提琴...

追忆千里稻香 , 致敬不朽丰碑

送别!袁隆平院士今日在长沙安葬,现场放着一把小提琴...
文章图片

今天(15日)上午 ,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追思会暨灵骨安放仪式在长沙市唐人万寿园陵墓举行 。
这位一生研究水稻、根植于泥土的老人 , 长眠在他深爱的土地上 。 在悲伤和思念中 , 袁隆平院士家人和生前的同事、学生等前来送别 。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罗锡文、邹学校、刘仲华、刘少军出席仪式 。
同日9时38分 , 由湖南省农科院主办袁隆平院士追思礼 , 展开对老先生的深情怀念 , 及近期科研成果进展的分享 。
5月22日13点07分 ,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 , 在湖南长沙逝世 , 享年91岁 。

送别!袁隆平院士今日在长沙安葬,现场放着一把小提琴...
文章图片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 , 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 ,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
他冲破经典遗传学观点的束缚 , 于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 , 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 。
杂交水稻的成果自1976年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 , 使水稻的单产和总产得以大幅度提高 。 20多年来 , 他带领团队开展超级杂交稻攻关 , 分别于2000年、2004年、2011年、2014年实现了大面积示范每公顷10.5吨、12吨、13.5吨、15吨的目标 。
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 , 2020年作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911.7公斤 , 加上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619.06公斤 , 全年亩产达1530.76公斤 , 实现了周年亩产稻谷3000斤的攻关目标 。
“发展杂交水稻 , 造福世界人民”是袁隆平毕生的追求 。 为了实现这一宏愿 , 他长期致力于促进杂交水稻走向世界 。 目前 , 杂交水稻已在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美国、巴西、马达加斯加等国大面积种植 , 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 , 平均每公顷产量比当地优良品种高出2吨左右 。
袁隆平1981年获得国家发明特等奖 , 2000年获得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 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 2018年获“改革先锋”称号 , 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 他还相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二十余项国内国际大奖 。

送别!袁隆平院士今日在长沙安葬,现场放着一把小提琴...
文章图片

在今天的追思会现场 , 还放着一把小提琴 。

送别!袁隆平院士今日在长沙安葬,现场放着一把小提琴...
文章图片

袁隆平院士对祖国的热忱和对科研孜孜不倦的热情 , 让无数人“端牢饭碗” 。 但在艰苦而又漫长的科研生涯中 , 袁老依然有另一样灵魂寄托贯穿他的生活——小提琴 。
1953年 , 袁隆平大学毕业 。 他去湖南省农业厅报到 , 被分到农业厅下属单位安江农校 。 那次 , 他领取了人生的第一笔工资 , 42元 。 “那次我在长沙呆了两天 , 先去了橘子洲游泳 , 第二天去商店里买了把小提琴 , 花了27元 。 ”用人生的第一笔工资买一把小提琴 , 那是袁隆平在大学时的梦想 。

送别!袁隆平院士今日在长沙安葬,现场放着一把小提琴...
文章图片

袁隆平的工作地点几乎都是土地稻田 , 而且时常浑身泥土 , 在制种育种阶段 , 工作不分昼夜 , 拉小提琴便成了工作之外的奢侈享受 。 袁隆平曾提及过在安江农校附近拉琴的感受:夜晚时分 , 月光满地 , 蛙声不绝 , 琴声能消除一天的疲劳 。

送别!袁隆平院士今日在长沙安葬,现场放着一把小提琴...
文章图片

在写给母亲的信《妈妈 , 稻子熟了》中 , 袁隆平曾这样写道:
稻子熟了 , 妈妈 , 我来看您了 。 妈妈 , 您在安江 , 我在长沙 , 隔得很远很远 。 我在梦里总是想着您 , 想着安江这个地方 。
人事难料啊 , 您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的大家闺秀 , 最后竟会永远留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 还记得吗?1957年 , 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 , 是您陪着我 , 脸贴着地图 , 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 , 找了很久 , 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 。 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 , 你到那儿 , 是要吃苦的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