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身上莫名长出的"小揪揪" 皮肤病还是HPV感染了?这篇文章全说清了

本文专家:杨师,北京协和医学院比较医学中心,副研究员
唉!身上的肉还没有减下去,却又多了个“小揪揪” 。
很多人的身上,不经意间,都会有莫名长出的“小揪揪” 。
坊间有不少传言:“身上长出“小揪揪”,是HPV感染了” 。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不同部位的“小揪揪”,又预示着哪些疾病?今天就来聊一聊……
身上长出“小揪揪”,HPV感染了?
“小揪揪”是身体上的新生物,也叫疣,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毒性皮肤病,是病毒感染所致的皮肤和黏膜的病变 。
通常表现为疣样增殖,具有接触传染性 。常见有寻常疣、跖疣、尖锐湿疣 。
疣系人类乳头瘤病毒所致,宿主细胞系表皮棘层细胞,引起棘层细胞增生,形成疣样增殖 。疣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染,皮肤损伤是病毒感染的重要因素,也可通过污染物间接传染 。
疣的发生与机体免疫功能有关,尤其是细胞免疫 。
某些恶性肿瘤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和皮质激素患者,其免疫功能较低,发生率比普通人群高 。
尖锐湿疣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引起,是国内常见的一种性传播疾病 。
目前已知HPV有60多种不同的抗原型,其中部分型与生殖器疣、肛门疣有关,因易在温暖潮湿环境中生存增殖,男女的生殖器是最易感部位,70%以上通过不洁性行为传染,少数也可间接接触或母婴接触传染 。
部分型与宫颈浸润癌有关 。此外,还有男性包皮过长者易患本病 。
因此,身上长出“小揪揪”,看似是皮肤病的一种表现,但不排除可能是HPV感染 。
不同部位的“小揪揪”,预示哪些疾病?
“小揪揪”常有一定的好发部位,可能与各部位的解剖和组织学特点或易受一定环境的影响有关 。
发于指背、手背、足背、甲缘等处
多见于青少年 。损害起初为针头大扁平角质丘疹,经数周或数月后逐渐长大成玉米或花生仁大的半球形或不规则形乳头状角质物,表面粗糙不平,呈皮色、灰色、灰黄色以至污褐色,界限清楚,数目不定,少则一二个,多则数十个 。
通常并无自觉症状,部分可自行消退 。发生于甲缘者常向甲板下蔓延,有触痛,且易皲裂、感染 。常见于寻常疣,俗称瘊子 。
发于颈部和眼睑
顶端有角质的柔软细长突起,长度数毫米 。常见于寻常疣,俗称瘊子,丝状疣 。
发于头皮部
在同一个柔软的基底上丛生出参差不齐的指状突起,其顶端为角质样物质 。常见于寻常疣,俗称瘊子,指状疣 。
发于足底前部受压部位
常见于跖疣,属于寻常疣的一种,多单侧发生,数量不定 。
发病多与压迫、摩擦、外伤、多汗等因素有关 。
由于足底处于受压状态,使皮损形成与皮面平行的乳头状角质增生 。皮损初起为米粒大角质丘疹,逐渐增大至玉米或花生仁大小,边缘绕以稍高增厚的角质环 。皮损多呈圆形,境界清楚,灰黄色以至污褐色 。触痛明显,捏挤痛甚于按压痛,病程慢性,但部分可自行消退 。
好发于经常受摩擦和压迫部位
男性青年,多发于长期走路或久站的人群,如小趾外侧、拇趾内侧缘、足底前部着力点等部位,常见于鸡眼 。
由于走路时尖硬的顶端抵压真皮乳头层的感觉神经而引起疼痛 。当鸡眼发生于趾间时,潮湿温暖,可使损害浸渍变软 。
好发于面部、头皮、手背及胸部等处,尤其颞部
多见于中老年人,常伴有皮脂溢 。
早期为扁平略高出皮肤的褐色斑丘疹,逐渐扩大,表面粗糙呈乳头瘤样,质地柔软,表面形成一层油脂性痂,擦去后又可再生 。部分皮损色素沉着明显 。
常见于老年疣,又称脂溢性角化病,是一种良性表皮肿瘤,可能有显性遗传倾向 。
好发于羞羞处
常见于尖锐湿疣,潜伏期为1个月至半年以上,平均3个月,治愈后可复发,也可与其他性病伴发,病程过久可转化为鳞状细胞癌 。
多发于女性大小阴唇、阴蒂、宫颈、阴道、肛周等部,男性冠状沟、龟头、包皮及内板、系带和肛门等部位 。
皮损开始为肉色,淡红色的丘疹或赘生物,逐渐长大,表面凹凸不平,可融合成疣状、乳头状或菜花状 。
近年来,肛门尖锐湿疣(包括儿童)逐渐增多,潮湿和大便的刺激更易使疣体生长,可蔓延至直肠,引起疼痛,出现里急后重症状 。
【皮肤病|身上莫名长出的"小揪揪" 皮肤病还是HPV感染了?这篇文章全说清了】部分阴茎癌、女阴癌及肛门癌是在尖锐湿疣基础上发生的,有的宫颈疣经历长期潜伏后,可渐变成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