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几月开学,考试多不多,什么时候放假

吴鹏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1年08月31日 10 版)
盼望着 , 盼望着 , 九月开学季的脚步近了 , 无数老母亲老父亲怀着激动的心情 , 迎来了“神兽”归笼的时节 。 但你可知道 , 不是每个时代的开学时间都是在九月 , 九月开学并非自古以来 。
农闲时才可入学
中国古代以农立国 , 上至庙堂下至村野 , 大小事务都要围绕农时进行 。 学校教育亦不例外 , 需要避开繁重的农忙时节 , 在农闲时方可入学 。 据西汉崔寔《四民月令》 , 秦汉之时的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 , 一年分别有两次和三次开学时间 。
“成童”即15岁以上、20岁以下的青少年学生 , 一年有两个学期 , 分两次开学 。
第一次开学是在春天 , 在“农事未起”的春耕大忙之前 , 要送“成童已上入大学” , 学习“五经” , 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科目 。
第二次开学是在十月“农事毕” , 秋收结束 , “五谷既登 , 家备储蓄” , 家家户户都有余粮 , “命成童入大学 , 如正月焉” , 继续学习“五经” 。
“幼童”即9岁以上、14岁以下的儿童 , 每年有三个学期 , 分三次开学 。
第一次开学是在正月“砚冰释” , 用来研磨墨汁写字的砚台上的冰片消融时 , 送“幼童入小学” , 学习“篇章” , 即《六甲》《九九》《急就》《三仓》等启蒙读物 。
第二次开学时间在夏末秋初 , “八月暑退” , 热气散去 , 天气转凉 , “命幼童入小学 , 如正月焉” , 继续学习启蒙读物 。
第三次开学在十一月“砚冰冻” , 砚台结上冰片时 , 时令已到冬天 , 农闲无事 , 幼童再次进入小学 。 在春天和夏末秋初两次学习启蒙读物的基础上 , 幼童在冬季学期可以进入到《论语》《孝经》的学习阶段 。 幼童冬季入学也有在十月 , 《春秋公羊传》即言“十月事迄 , 父老教于校室” 。 南宋陆游《冬日郊居》诗亦云 , “儿童冬学闹比邻 , 据案愚儒却自珍” 。 陆游自注其诗言 , “农家十月 , 乃遣子弟入学 , 谓之冬学” 。
入学年龄跨度大
古代入学年龄没有一定之规 , 但通常比现在晚 。 据《春秋公羊传》 , “八岁者学小学 , 十五者学大学” 。 而且 , 家庭出身不同的孩童 , 入学年龄也差别颇大 。
西周时期 , 王太子一般是8岁入小学 , 15岁入大学 。 “世子” , 即公卿大臣的长子、大夫等低级官员的嫡子 , 13岁上小学 , 20岁上大学 。 而“余子” , 即大夫等低级官员的庶出孩子 , 和部分有机会接受教育的平民子弟 , 在15岁才能入小学 , 上大学的时间就更晚 。
后世入学年龄一般都在8至15岁之间 。 据明朝《嘉靖太平县志》 , 太平县“令民间子冀盼八岁以上 , 十五岁以下 , 皆入社学”;《嘉靖香山县志》则言 , “八岁至十有四者 , 皆入学” 。
有个别神童入学比较早 , 如唐朝开元名相张九龄7岁就能写出一手好文章 , 13岁出文集 。 《长安十二时辰》里李必的原型——李泌 , 7岁就能写诗作文 , 唐朝中后期理财名臣刘晏 , 7岁考中科举考试中专为少年儿童应试设置的科目“童子举” ,7岁学业便如此优异 , 则入学最晚也在四五岁左右 。
也有人开蒙较晚 , 迟至三十而立之年才能入学 。 北魏儒学大家刘兰因家贫 , “年三十余 , 始入小学” 。 刘兰虽入学较晚 , 但进步神速 , 刚上学便将《急就篇》倒背如流 , “家人觉其聪敏” , 便砸锅卖铁送他到名师中山王保安门下研习《春秋》《礼记》《诗经》等 。 刘兰“且耕且学” , 勤工俭学 , 三年便学成出师 , 开门立派 , “学徒前后数千” , 成为一代儒宗 。
入学礼是真的吗
根据一些国学培训机构的演示 , 古代入学礼有正衣冠、行拜师礼、净手净心、朱砂开智等内容 。 就正衣冠而言 , 《礼记》认为“礼义之始 , 在于正容体 , 齐颜色 , 顺辞令” , 正衣冠是明事理的起点 , 入学时要由先生为学生整理好衣冠 , 方能拜见夫子像 , 只有衣冠整洁才能静心做好学问 。
但这些并不一定是古代原始的入学礼仪 , 古代可能并没有这种统一的入学礼 。 现代有人认为 , “入泮礼”就是古代的儿童入学礼 , 实则不然 。
春秋时期 , 鲁国君主僖公在都城泮水修建宫室泮宫 , 既方便举行大型仪式 , 也用来教育贵族子弟 , 后来泮宫就成为学校、尤其是州县地方官学的代名词 。 从北宋开始 , 州县官学和孔庙中开始修建半椭圆形的水池即泮池 , 上有石桥 。 “入泮礼”是指童生通过县试、府试、院试三场考试 , 考中秀才进入州县官学成为生员时 , 在泮池边举行的典礼仪式 , 而非现在小学生“入学礼”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