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1967年9月17日,我分配在了岚县工作。我到的第一天农业局的领导就布置我到大蛇头人民公社去下乡。我一打问周围的同志们,大蛇头公社在县城的西山上,离县城60华里,要翻越野鸡山的大沙壑再往西走。从大沙壑下去就是当地的村子毛窝郭沙沟,这里有一句名言,就是毛窝郭沙沟五月里能冻死狗。这地方有60里山路,还是全县最冷的地方,还要翻山越岭,据说这山上还有犳子经常出没,对于初出校门的我自然听了心里有些恐惧。
我们一起来的两个人,相跟着一起去下乡,没有汽车,也没有自行车,必须是步行。路是忻县到兴县的主要公路,全是砂土路。我们两个也没有什么准备的,当年想带点路上吃的,也没地方卖,县城卖东西既要人民币,还要粮票。两人好好睡了一个晚上,准备第二天长征,想想当年红军步行两万五,这60里应该是不在话下。况且我们这一代人是习惯了步行的,我从上小学到上中学一直是步行,上中学到学校也是50里,所以觉得走60里并不可怕。早饭是机关大灶,三两莜面不烂,一碗小米稀饭,吃完了饭,一抹嘴就上路。路很简单,出了政府大门就是公路,一直向西走。想想一曲流行的《走西口》,不回头。那年代,走过了县医院的大门,就是大马路了,两边全是未收获的东村大队的玉米田,秋风刮得玉米叶沙沙作响。公路两边是青一色的高高的白杨树,白杨树上全是喜鹊窝,喜鹊在头上飞来飞去,不停地叽叽喳喳叫唤。足底下全是绵绵的砂子。两个人谈论着路两边的风景,估计有半个多小时,就到了北村。从北村到新安觉得就有些远了,当年的新安没有几户人家,都挂在了崖上。一直往西,斜坡、前河、官桥这些村子离公路很远,至上明全是一片丰收的景象,都是人民公社的庄稼。步行到上明这20里,就走了两个小时了,有些疲乏了,腿脚都感觉沉重了,在路上一打听,去大蛇头还有四十里。路上是一辆汽车也碰不见,想搭个顺车也没有那个机会。还是排除万难,走吧。还是鼓起勇气,走吧。退路是没有的。那年代又没有手机,电话也是到了公社机关才有那种摇把的电话,所以走在了路上是任何信息也没有。但只见那上明坪上沉甸甸的谷穗好像那狼尾巴。我两顺着大道往西行,好容易才见了一个村庄,一打听是山底。到了山底就更艰苦了,正式开始上山了,一看天空太阳正在头顶。那时初参加工作,都买不起手表,所以连几点钟也不知道。
文章插图
抬起头一看,高高的野鸡山与天紧紧相连,山上盘山公路好像就能上了天,顺山沟有一条羊肠小道,到是还近些,就是看上去很陡。我们还是决定抄近路走。这山坡上景致到是可以,有了红红的沙棘,红红的玫瑰,红红的酸刺。这时节看上去也确实是鸟语花香。可就是肚子里饥肠碌碌,没心情去欣赏。从来没有这样饿过,头上不停地冒汗,身上也是一身一身地出着虚汗,真的走不动了,摘的吃些野山果吧,又觉得无济于事。没办法,只得坚持着走,走一步总是少一步,老人常言道,不怕慢,只怕站,走不动了,也不能不走。坚持着爬起了大沟壑,在那壑口上享受这凉风习习,十分惬意。站在了野鸡山上向东看岚县一马平川,向西看岚县山青水秀,又遇上了下坡路,还是下坡路好走啊。不过这肚子叫唤可是个大问题啊,到了郭沙沟一问,还有15里。天那,怎么这样远。总觉得腿脚都不听使唤了。到了这山上,一眼望去,全是莜麦、马铃薯。回了村里问到了一家小卖部,只有能吃的是香草饼干,一盒三角七分钱。买了两盒,打开一看,全是虫子吃过的。不过,饥不择食。老虎吃蚂蚱,三下五除二,几口就吃完了。
吃完饼干,觉得身上有了些力量了,重新振作起精神再步行。走了一会儿,见路上迎面来了一个人,身穿一身制服,像是一个干部模样的人,背上背着一捆铺盖。我们见面问路远近。经过询问,得知是同行老前辈,是农业局的赵天义在界河下乡,单位让回来,所以背上铺盖往回走。原来这里的干部都是这样步行下乡的。
推荐阅读
- 配乐散文:人生,悟透了,也就释然了
- 惠州记者书写惠州古城故事 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
- 散文诗秋 ·之私语
- 散文《故乡的柿子树》杨利都
- 成语故事:牛角挂书
- 布金买地的故事,戒痴和戒尘改变,执著防碍修行
- 故事:金老爷万般无奈之下,苏无名出手擒盗,一举成名
- 李白为什么写下“长风破浪会有时”这首诗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
- 梁思成的二婚妻子:学术成就上比不过林徽因,那就编故事抹黑她
- 今天,我们想给你讲一个真实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