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时代道德篇(二百七十三):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宁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在北洋史上,暗杀一直是存在于江湖与庙堂之间见不得光的手段。民国二年,能与“北洋团体”分庭抗礼的同盟会改组,新任掌舵人宋教仁却在应邀北上的上海火车站被刺。这位在当时风头无匹的名角儿,一直寄望于“调和南北”,被刺后偌大的上海火车站月台,竟然没有一个巡警,这也是案情不简单的一个缩影。是日黎明时分,黄兴等要员到医院看望,宋教仁依然流泪道:“我要死了。但我死后,诸公要往前做去。” 之后亲嘱一份发给老袁的电报,其中“国基未固,民福不增,遽而撒手,死有遗恨”大有“半生事业垂千古”的不甘,毕竟清廷逊位,百废待兴,一腔报国的热情,却壮志未酬身先死。
文章插图
宋教仁之分量,正如蔡元培所言:“在同盟会里,抱有建设之计划者很少,而抱有建设的计划又勇于承担者更少,宋教仁则是其中最著者。”到底是谁杀了宋教仁?其动机是什么?可以说案件发生后,案情结局是人赃俱获,买凶者是应桂馨,刺客是武士英。但是这俩人背后的关系却盘根错节。可以肯定是应桂馨与洪述祖有所联系,而且应桂馨致洪述祖“川密个电”:匪魁已灭,我军无一伤亡。可以说坐实了应桂馨是其幕后捉刀人。平心而论,这些证据基本能证明北洋内务部秘书洪述祖脱不了干系,证明赵秉钧参与密谋,也勉强说得过去,但是说老袁是主谋,则显得牵强附会。
文章插图
因为洪致应函中说:“面呈总统,阅后色颇喜,说弟颇有本事,既有把握,即望进行”,“面呈”之事不是“刺宋”一事。结合前后情况来看,倒像是指在日本印十万本刊有孙、黄、宋“劣史”的书籍运回国内一事,这也是袁氏“毁宋”的正常手段与底线。因为袁向以胆大心细、果决干练、善于事务著称,他若要办这件事,决不会让一个“半吊子”特务应桂馨去布置,更不会让一个半吊子杀手武士英去行动,以致事情办得一团糟,到处留下线索,案发后三天就人赃俱获。此外,在南方诸公中,宋教仁属于为数不多的“亲袁”者,而这种妥协也被自己人不理解,同盟会元老马君武曾和宋教仁争吵时,伸手打了宋教仁一巴掌,令其眼角流血。
文章插图
在被刺杀前的十八天,宋教仁曾到杭州,在览西湖登高峰后,望着远处海潮汹涌,写下一首诗:“日出雪蹬滑,山枯林叶空。徐寻屈曲径,竟上最高峰。”他没有想到,当他终于找到一条通往顶峰的不同路径后,一颗子弹会在最高峰等着他。他更不会想到,自己被刺会在自己人的地盘上,毕竟刺宋案发生当时,上海的里外其实都掌握在南军手里。素有“暗杀之王”之称的陈其美,在自己的地盘上不但没能阻止刺客刺杀,还将主要犯人弄得不明不白地死了,用现在的话来说,既是“情何以堪”也是案情不简单。参考资料:《钟山风雨》、《宋教仁案:民国刺杀案系列之一》、《菜根谭》、《袁氏在“刺宋”案中的涉水深度》
推荐阅读
- 宋江既然甘心被刺配江州,为何要在浔阳楼题反诗?只因他发现……
- 沙皇|“解放者”亚历山大二世,解放农奴的沙皇被刺,俄国历史的分水岭
- 水浒传中,一好汉被刺死后,还被多人补刀,这位好汉是谁!
- 抗日战争|日寇暴行之下一个家庭的遭遇,姑嫂被糟蹋,哥哥被刺死在河中
- 考古盗墓|是被刺杀还是被毒害?光绪皇帝生前死后的命运都让人唏嘘
- 武松|宋代被刺配罪犯的实际遭遇, 比林冲、武松的境况恶劣得多!
- 武功|都是练半吊子九阴真经的高手,周芷若和梅超风的武功谁更高些?
- 刺字|唐朝才女犯死罪脸上被刺字,史家对她风评不佳,墓志出土更添争议
- 美丽|埃及最美丽的女人是谁?是艺术作品中的著名人物?谁被刺身亡?
- 待遇|林冲和武松都曾被刺配充军,但待遇却相差甚远,这是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