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尼西黑陶制陶人:一门手艺养活家乡人

酥油壶、土锅、火盆、油灯、香炉、净水碗……采用当地独有的粘土加工制成的尼西黑陶,与藏民的生活密不可分。采用祖辈们传习下来的传统工艺和材料制作,做工精细、外观古朴厚重、粗犷大方、特色浓郁,10余道全手工制作的工序,包含让人意想不到的刷酸奶渣水等环节,独特的烧制工艺使陶变黑,黑如漆、亮如镜的尼西黑陶具有了让人不可思议和捉摸不透的地方。
犹如园林对应着苏州,黑陶则对应着迪庆州香格里拉市尼西乡汤堆村,上千年的黑陶工艺在这个只有100多户人家的小村庄世代相传,随着物流信息流的快速发展,黑陶制品受到周边藏区的青睐外,走向了省外市场,甚至远销到了国外,汤堆村成了闻名遐迩的黑陶之乡。
 千年尼西黑陶制陶人:一门手艺养活家乡人
文章插图
村庄全景
尼西黑陶以香格里拉汤堆村独有的多种矿物质土陶为原料,按照祖传配方制成陶胚,表面刻上特色图案、符号,再经传统工艺烧制而成。独特的矿物质土壤和环境,加之纯手工制作的工艺美感,令黑陶成为了尼西的特产。
出生于1971年的当珍批初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藏族黑陶烧制技艺”传承人,作为家里该项技艺的第七代传承人,当珍批初制陶技艺高超,掌握120余个黑陶品种制作,已经带了40余个徒弟的他,现在正琢磨着如何把家乡人世世代代放置在火上使用的黑陶与电器的接轨,让大城市里的人也用上黑陶。
 千年尼西黑陶制陶人:一门手艺养活家乡人
文章插图
将黑陶作为信仰的传承人
“黑陶对于我来说就是一种信仰,我们汤堆村世世代代都做黑陶,特别是我家,到我这里已经7代了,可以说是黑陶养育了我们,我在做好传承的同时,想把黑陶卖到更多的地方去,让家乡这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好东西,真正令家乡富起来。”当珍批初说。
 千年尼西黑陶制陶人:一门手艺养活家乡人
文章插图
爷爷爸爸都做黑陶,传到当珍批初这里已是第七代,黑陶世家出生的他,从小就对黑陶耳濡目染,在六七岁时开始接触黑陶,逐渐和祖辈学起了制陶技艺。“家里人都做这个,当时自己也喜欢,在家里也有传承责任,于是一直做到了现在。”当珍批初说,在7岁时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制陶,跟着父亲上山背土、筛土、和泥,熟练后慢慢地做胚、烧陶,在父亲的指导下逐渐掌握了制陶技艺。“当时太小了,不知道什么是传承,只晓得爷爷爸爸都在做,自己也得做,慢慢地就学会了。”
已经是国家级传承人的当珍批初,在黑陶这条路上走得并不是那么容易。2005年以前,当珍批初度过了一段摆摊日子,每天带着自己做的黑陶开上拖拉机去城里出摊售卖,10多年时间里,最忘不了那些雨雪天气。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香格里拉,外边的人进来了,渐渐地也把黑陶带了出去。“旅游开发对当地的带动很大,文化也好,黑陶也好,我就想把这个黑陶在做精一些,把质量再做好一些,不仅让我们藏族人家好用,也能让更多的游客带回家。于是,2005年,汤堆村成立了香格里拉尼西黑陶有限责任公司,专门从事黑陶制作和销售,黑陶有了专门制作管理和销售渠道后,年产量不断提升。”
千年尼西黑陶制陶人:一门手艺养活家乡人
 千年尼西黑陶制陶人:一门手艺养活家乡人
文章插图
当珍批初凭借扎实的手艺和对黑陶前景的洞悉力,在2005年开起了公司。公司的成立后招收了一批工匠,一些制作黑陶的农户不再去摆摊,产品也得到了更好的创新和改良。“对于这些工匠来说,收入比以前稳定了,把好各道关使质量上来后,黑陶制品的价格也比以前好了许多,就拿最最常用的酥油茶罐来说,就翻了好几倍。”当珍批初说。
在当珍批初的记忆里,从自己开始接触黑陶,到以做黑陶为事业,40余年里,黑陶制品从开始简简单单的日用器皿,逐渐向工艺品延伸,传统技艺从好用实用,逐渐兼顾起了颜值担当,黑陶制品从以前的10余种,变成了现在的上百种。而无论品种如何变化,纯手工的10余道工序,把陶烧得黑如漆、亮如镜的传统技艺是无可取代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