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提到:沈从文与丁玲:拥有特殊的友情,除了是老乡,还因为胡也频的性格?。讲述三个人创业《红与黑》副刊之前的相识到相知,上篇主要从丁玲女性的视角观察三个人特殊友谊的成长,透过生活的描述看到了他们不畏艰苦,同心协力的美好事业,从他们事业心发掘个人伟大的信念。
本文是三个人创业的最后一篇,这个故事讲得是:在20世纪初大时代的变迁之下,三个普通人跟随梦想而飞,有快乐、有痛苦、也有幸福的眼泪。
创业不是一个口号,它是一个机遇,一段完整的人生故事,还是改变这个世界的勇气。浪漫自由的乡下人沈从文,以文学创作为为目标努力燃烧自己,并收获了名人指点;曾辍学丢失梦想的胡也频以丁玲为目标坚持不懈地学习与成长,最终收获了美好的爱情;丁玲在偶然的机缘下相识这两位朋友后,在爱情与友谊面前却是懵懂的,因为她刚经历过闺蜜去世,又隔断过自己的暗恋。那么在三个人创业之路上,如何能走得更远呢?
文章插图
三个人之中,我想称胡也频为创业者,因为他一直在用生命在续写友情、爱情和爱国之情的人。胡也频把身边朋友的遭遇看在眼里,他感同身受,珍惜与沈从文的友谊,保护着与丁玲的爱情,相信为新世界而贡献的一切。这个傻傻的普通人,就愿意用自己的一切去换他所能承载的美好生活,一切都是他在无私地付出,暗自地计划着。
无论是生活角度还是信念的方向,胡也频将要成为我们今天文章的主角,他为了心中承载的信念、友谊、爱情而创造,引导着沈从文、丁玲这两位天才作家的未来生活。他是宛如流星一闪即逝但又留下永恒光芒的人物。
胡也频,福建福州人,1903年出生,原名胡培基,别名胡崇轩,祖籍是江西新建县。祖父胡寿林曾经是太平天国名将石达手下的一名武官,兵败后逃到了福州。一个叫“祥声”戏班撑起了这个家族,它是第一个在福州演京剧的戏班。
胡也频5岁就入私塾念书,祖父在他9岁的时候去世,家境困难便失学在家了。11岁父亲继续做了包戏的工作,经济又得到了改善,胡也频在崇德读小学的时候,十分积极参加学校的文艺活动,演讲和演话剧都是他的最爱。
在崇德这个教会学校上课期间还要做礼拜,这些与他母亲信佛冲突,于是胡也频又离开了学校,回到私塾读了三年书。
15岁的胡也频、因生活与学习困顿,去首饰铺子当学徒,伺候客人,打扫地板,打水,送茶,铺床、倒夜壶,不赚钱的日子时不时还要被臭骂一顿,直到老板联合打金师傅欺负他,说他偷金子,再也忍受不住压榨的胡也频主动离开,暂时消失了一段时间。
17岁的胡也频只身漂泊到上海亲戚家住下。因为二弟在另一间金铺子也待不下去了,于是父亲托人找关系让老二去天津大沽口海军预备学校读书,随便写了一个“胡崇轩”的名字,谁知道在上海亲戚家写信说老大在上海,父亲决定调包,去上海让胡也频以“胡崇轩”的名字去海军学校报到。
海军学校因为炮轰大沽口而停办,于是胡也频就如一叶扁舟,随风而落,飘到了北京。与沈从文一样,胡也频期待着上大学,但并没有成功。住在小小的公寓里又无法按时交纳房租,于是通过帮忙记账,打杂,补习功课来贴补生活。
日子虽过得并不顺,但是因为公寓周边都是文学爱好者,强大的学习兴趣引导着胡也频白天旁听北大课程,晚上就在书摊前看书,写诗撰文对于他这个戏曲世家来说不算难事,积累着底层人的生活经验与创作素材,胡也频提起笔来便放不下,用心地写着故事。
湖波上荡着红叶一片,如一叶扁舟,上面坐着秋天——沙白《秋》
胡也频老实诚恳,对待梦想执着,勇敢,性格单纯。虽然有过孤独的经历,但他对待新事物观察细微,能一叶知秋,见微知著。
1924年青年小说家、诗人胡也频开始使用“胡崇轩”的名字发表小说、诗歌、散文,为了可以更好的学习环境,胡也频只能这样默默地努力。
推荐阅读
- 沈从文婚后再遇真爱,问林徽因怎么办?林徽因一句话让他追悔莫及
- “乡下人”沈从文与“千金小姐”张兆和的令人唏嘘不已的爱情
- 重新定义公司:谷歌是如何运营的
- 他被誉为“国宝艺术家”,却2次夺友人妻,曾遭沈从文、李敖痛批
- 狂士刘文典我拿40元朱自清只能拿四块,沈从文四毛都不能给!
- 为红颜写书,沈从文同时失去文坛与家庭,走入绝境,两度自杀
- 沈从文中年割腕的背后:和不爱自己的人结婚,将一生过成了寂寞
- 李白误以为挚友溺亡,写下一首诗,短短28字,却让无数人感动
- 与鲁迅的“误会”
- 为什么沈从文对林徽因会有对待母亲一般的依赖?有两个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