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且该词的章法奇怪,看上去东一句,西一句,并不知道作者要讲什么。它究竟是为谁而作,也说不清楚。然而,词作最后那一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意境高远,成为了千古名句。《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北宋·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来往,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作意译:月亮挂在稀疏的梧桐树梢上,计时的沙漏也已经滴尽,院落里也没有人声了。一个影子在灯火下飘来飘去,它孤孤单单的,好像是一只鸿雁。
文章插图
仿佛受到惊吓,它回过头凝望我一眼,眼神中藏着怨恨。在恨什么,外人无从知晓。是想找一个地方栖息吧,又嫌弃院中的树枝配不上它的身份,宁可孤独地飞到寂寞寒冷的沙洲上去。在中国神话中,梧桐是凤凰偏爱栖息的一种神树。传说凤凰这种神鸟,渴了只饮甘露,累了只栖梧桐。词中描写的事件发生在一个夜晚,所有人都去睡觉了,只有苏轼自己睡不着。这个时候,他忽然看到了一个影子。但是,词中并没有说明他看到的影子是人还是动物。他只是在后一句中说:它的影子像鸿雁一样。假如把苏轼笔下的影子直接理解为大雁,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大雁这种东西不一定会栖息在梧桐树上,它更可能是栖息在芦丛中。因此在南宋时期,有人认为这是一个“语病”。也就是说:苏轼缺乏常识,写错了。
文章插图
不过,也有人表示反对。金朝的王若虚认为:苏轼写这一句诗的目的,只是为了表达“它”的品性高洁,不愿落在肮脏的凡木上面,并没有说“它”一定就是大雁。他明显只是在把他所看到的影子,比喻成了大雁。这个“它”的眼中还有“恨”,而这种“恨”一般是人类才会有的情感。苏轼看见它在院落中转啊转,就像一只有“洁癖”的凤凰一样。即使再怎么疲累,宁可飞更远的路,落到寂寞寒冷的沙滩上,也不要落上凡枝。这个影子到底是什么,苏轼从来都没有明说。不过因为这个“它”拥有人类的情感,所以也有人认为这个“影子”,可能是苏轼原配王弗。苏轼曾写了一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说自己梦中曾与亡妻会面。现在是不是因为被贬在外,思念家乡,又想起了从前的亲人呢?
文章插图
有一本叫《野客丛书》的古书说:这是苏轼为一个温都监女所作。这么看起来,这一首词竟然成了聊斋一样的“鬼”东西了。所以,一般词评人大都觉得不可信。另外,这一首词的章法其实也是比较乱的。开头在写风景,下面突然转去描写一个缥缈而神秘的东西,接下来就再也没提风景这回事了。苏轼是豪放词的大宗师,但是宋词以“婉约”为正宗,而苏轼也并非只能写豪放词。比如这一首《卜算子》,表面上看起来就不那么“豪放”。但你要说这一首词“婉约”,它又带着一点旷达的意味,和普通“婉约词”也不尽相同。
文章插图
苏轼虽然是一代词宗,但是他的诗作的数量是词的十几倍。早年他写诗的时候,风格颇有一点像杜甫。因为心系民生,常用诗歌揭露王安石新政之恶,结果被人恶意中伤,最后下了大狱,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在案发之前,苏轼创作的诗都是《吴中田妇叹》这类关心民生,以及《戏子由》那种劝谏帝王的作品。他一会儿说“官今要钱不要米,西北万里招羌儿”,一会儿又说“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结果因为说话太“直白”,被人罗织罪名,指他不尊重帝王,差一点被判了死刑。苏轼在“乌台诗案”之后,行事作风和诗词风格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思想上慢慢转向于佛道,及至晚年,彻底转向了禅宗。但是在写前面提到的这一首《卜算子》时,他性情还没什么大的改变。仍然在借着一个“影子”的传说,歌颂着清高文人的品性。
推荐阅读
- 朋友犯了错误,苏轼便作词调侃,对方不生气,倒还成了一段佳话!
- 这首苏轼的诗全文很少人知道, 第一句却是千古名句, 红遍大江南北!
- 苏轼和司马光基于自己的政治理念而反对王安石变法
- 苏轼有多惨?哲宗亲政后被贬惠州,只因写下一首诗再贬海南
- 苏轼: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遇见的人,就是你的人生格局!
- 网红名句: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苏轼:我的原句比这句好
- 苏轼落魄时有一歌女仍肯善待他,他一连写两首词送她,都流传至今
- 杜甫一千古名句,苏轼黄庭坚自叹不如,李煜拿来随手改出更高境界
- 纳兰性德的一首凄美悼亡词,媲美苏轼《江城子》,堪为不朽经典!
- 中国十大文豪,苏轼第一无可厚非,鲁迅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