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的谬论——得民心者得天下,百姓:你们的胜负与我无关

关于统治者与人民的关系,荀子曾言:“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 水则覆舟”。此则舟水之喻世代相传,流芳百世。后来魏征以此喻进谏太宗,太宗深以为然,于是常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来告诫将臣及子其孙,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这是天下”。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统治权和民心真的是这样直接又密切的关系吗?——未必。想来百姓的心态,更多是你们的胜负,与我无关。所谓的得民心者得天下,不过是一个千年谬论。
 几千年的谬论——得民心者得天下,百姓:你们的胜负与我无关
文章插图
儒家民本思想的幻灭以民为本一直是儒家重要的政治理念,十分强调“民”及“民心”在国家建设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孔子曾说“君以民存,亦以民亡”,表明要想获得统治权,就必须要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获得人民的认同和支持,否则只能自取灭亡。孟子的“仁政”哲学思想更把民本当成核心,将其阐释得更详细更系统。孟子主张“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即强调民贵君轻。认为人民在政治统治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孟子反对暴君暴政,反对以掠夺和屠杀为目的的非正义战争,他坚持认为君王要以爱民利民为己任。和孔子一样,也认为君的存亡要依赖于民,他提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认为得民心与否是国家政权是否稳定的决定性因素,强调“得其民斯得天下”。同时孟子肯定人民有推翻暴君的权利,认同群众为了解决民之困境而发起的战争,他认为桀、纣失天下就是因为失其民,失其心。
 几千年的谬论——得民心者得天下,百姓:你们的胜负与我无关
文章插图
儒家民本政治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经过历代壮大发展,早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心”也一直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传统政治话语,对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和巨大作用。然而,历史告诉我们,以“得民心者得天下”为核心的儒家民本政治体系终究只是美好的理想,并不是现实。甚至可以说这是一句存在了几千年的谬论。以民为本的重要前提就是人民当家作主,然而中国曾是长达千年的封建专制王朝,奉行皇权至上,这与民本思想可以说是南辕北辙。随着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皇权不断巩固,民本思想也随之不断式微。荀子曾提出“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认为民不为君而生,但是君却是生而为民,不为民服务的君就没必要存在。
 几千年的谬论——得民心者得天下,百姓:你们的胜负与我无关
文章插图
然而明太祖朱元璋却认为“若非天生人君以育之,又何言斯民之有哉?”这个小例子足以说明封建统治阶层和儒家民本政治思想存在巨大分歧,而朱元璋这句话才是中国封建王朝里君民关系的真相。笔者认为,得民心者得天下与其说是孟子的“仁政”主张,不如说是孟子看透了统治阶层的真实面目,为了保民而给帝王们下的一道警告。孟子将“民心”和统治权紧密联系,就是为了让统治者有所忌惮,鞭策帝王以民为本,以仁治国。只不过封建统治的实质本就在于维护君王绝对权威和皇权专制,而不在于民。天下既不在“民”之手,又何谈忌惮“民心”?
 几千年的谬论——得民心者得天下,百姓:你们的胜负与我无关
文章插图
得民心而不得天下者历代有之纵观中国历代统治者上位方式,不外乎禅让、世袭以及武装夺权三种。其中早期的禅让是儒家最为推崇的,禅让制选择出来的统治者都是爱民有德,功绩斐然。虽然禅让制在选拔接班人的时候是以各部落首领意见为主,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不过禅让制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只存在了一段短暂的时间,世袭和武装夺权才是古时主流的继位形式。世袭制不必多说,世袭制选拔出的帝王虽有明德之人,但也有不少昏庸无能之人,甚至是残暴之徒。总之世袭制选拔的接班人和民心并无多大关系。而武装夺权,特别是朝代兴替的武装起义,一直被认为是与“民心”关系最为密切的“得天下”方式。在后世记载里的史料里,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描写:前朝黑暗腐败失民心,民不聊生,怨声载道。人民不堪压迫,奋起反抗,建立新王朝。而新帝王是众望所归,万众所望。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隋朝末年,隋炀帝的暴政引起百姓不满,各地揭竿起义。李家反隋平乱,建立唐朝,最为后世所熟知。不过,在当时各路起义军中,最得民心的是河北农民起义领袖窦建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