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逸仙谈历史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文章插图
俗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曾国藩经常告诫弟弟们,学问不仅在书本中,更是在家庭日用中间。在《求速效无益,当在孝悌上用功》中,曾国藩就建议弟弟们,在孝、悌二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
文章插图
01 “孝悌”是人的根本曾国藩在信中说到:“今人读书皆为科名起见,于孝悌伦纪之大,反似与书不相关。殊不知书上所载的,作文时所代圣贤的,无非要明白这个道理。”今天的人读书,都是为了科名,对于孝、悌、伦、纪的大义,反而似乎与读书不相干,殊不知书上所写的,圣贤要说的,也无非是要明白这个道理。儒家认为孝是各种道德规范的根本,贯穿于人的行为始终,从侍奉父母到治国安邦,从君主到平民都离不开孝。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句话表达了儒家传统对人的道德从家庭伦理到社会伦理的一个发生过程。“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可见,“孝悌”是人的根本。
文章插图
02 绝大的学问在家庭日用中间“四弟之信,具见真性情,有困心横虑、郁积思通之象。此事断不可求速效。求速效必助长,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只要日积月累,如愚公之移山,终久必有豁然贯通之候;愈欲速则愈锢蔽矣。”四弟的信,都见真性情,大概是苦闷忧虑之心过重,想尽快有个明朗的前程吧!这件事决不可以求快,快了便成了拔苗助长,不仅没有益处而且有害。只要日积月累像愚公移山一样,终有豁然贯通的时候,越想快越易锢蔽。“今人都将学字看错了,若细读《贤贤易色》一章,则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于孝悌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今天的人都把学字看错了。如果仔细读《贤贤易色》一章,那么绝大的学问就在家庭日用中间,在孝、悌二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若果事事做得,即笔下说不出何妨;若事事不能做,并有亏于伦纪之大,即文章说得好,亦只算个名教中之罪人。”如果真的事事做到,那么就是笔下写不出来,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件件事不能做,并且有亏于伦纪之大义,那即使文章说得好,也只算得一个名教中的罪人。从中可以看出,曾国藩对做学问的认识是很深的,他认为学问不仅仅从书本中来,更重要的是从生活中来,文章写的再好,如果生活过得一塌糊涂,也是没有什么学问的。这一思想,与我们现在所强调的从实践中学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文章插图
03 在孝悌上用功“贤弟性情真挚,而短于诗文,何不日日在孝悌两字上用功?《曲礼》《内则》所说的,句句依他做出,务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无一时不安乐,无一时不用适;下而兄弟妻子皆蔼然有恩,秩然有序,此真大学问也!”贤弟性情真挚而不善诗文,何不天天在孝、悌两字上下工夫?《曲礼》《内则》所说的,句句依它去做,务使祖父母、父母、叔父母没有一时不安乐,没有一刻不舒适。往下对于兄弟妻子,都和蔼有恩,井然有序,这真是大学问。“若诗文不好,此小事不足计,即好极亦不值一钱,不知贤弟肯则听此语否?”如果诗文不好,这是小事不必计较,就是好得不得了也不值一个钱。不知道贤弟肯听这话不?“科名之所以可贵者,谓其足以承堂上之欢也,也谓禄仕可以养亲也。今吾已得之矣,即使诸弟不得,亦可以承欢,亦可以养亲,何必兄弟尽得哉?”科名之所以可贵,是说它足以承堂上大人的欢心,说拿了俸禄可以养亲。现在,我已得到,即使弟弟们不得,也可以承欢,也可以养亲,何必各位弟弟都得呢?“贤弟若细思此理,但于孝悌上用功,不于诗文上用功,则诗文不期进而自进矣。”贤弟如果细想这个道理,而在孝、悌上用功,不在诗文上多费工夫,那么在诗文方面上的长进也自然会是出乎意料的。“凡作字总须得势,务使一笔可以走千里。三弟之字,笔笔无势,是以局促不能远纵。”凡写字总要得一种势头,使一笔下去可以走千里。三弟的字,笔笔没有气势,所以局促而不能远纵。这一段里,曾国藩分析了诗文与孝悌的关系,他认为如果诗文不好,可以在孝悌上下些功夫。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成功的路不只一条,无论走哪条路,只要能够成功,都是好路。
推荐阅读
- 一夜来啦39位门诊病人大多数病人是“减温疼”
- 曾国藩的三十六字诀:字字千金
- 曾国藩:一个有所成就的人生,先从治家开始
- 《曾国藩家书》:对人要宽严相济,办大事要有人才备份
- 曾国藩:看人长处,帮人难处,记人好处
- 曾国藩:宁可不识字,不可不识人
- 曾国藩一生信奉的八大处世哲学
- 曾国藩人生有三不斗,越是不斗越兴旺
- 曾国藩三幅经典对联,说透了人生大智慧
- 洪秀全与曾国藩, 两个仇人如何教育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