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举行——“朱元璋”走出库房

大家好,我们的搞笑唐服流云天下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主办的“妙合神形——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于7月15日在国博开展,展出的50余件(套)作品全部是深藏于国博库房从未展出过的。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举行——“朱元璋”走出库房
文章插图
清俞明《明太祖朱元璋正形像》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举行——“朱元璋”走出库房
文章插图
明《明太祖朱元璋异形像》明清肖像画是国博书画收藏的特色之一,其馆藏数量多达近千件。此次展览主要分四个单元。第一单元为“帝王·皇族”。帝王和皇族成员在明清肖像画中占比很高。帝王御容,大多为正面形象,着朝服,形象威严,但朱元璋是个例外。本次展览中,朱元璋的肖像有两幅,一幅是晚清民国时期画家俞明所绘的正形像,应算是朱元璋的“标准照”;另一张是他的异形像,此图无款,从风格看,为明代作品。在朱元璋画像中,此类异形像并不少见,其共同点是“鞋拔子”脸型,脸上不同程度地长满黑痣,“凤眸龙头,黑痣盈面”,与正形像截然形成反差。朱元璋的异形像之所以流播甚广,专家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朱元璋贵为九五至尊,民间往往将其神话,其奇异的长相合乎君权神授的理念,容易满足普通民众对皇帝的神秘心理。再加上朱元璋本人对其异形像推波助澜,因而明代洪武年间直到清代,关于朱元璋的异形像都大行其道。正因如此,真正代表其真实龙颜的正形像,则藏在深宫人未识,这就为后人清晰认识朱元璋本尊制造了障碍。好在文献与画像俱在,观众可以通过阅读拨开迷雾,寻找真相。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举行——“朱元璋”走出库房
文章插图
明《元太祖成吉思汗像》第二单元为“雅集·行乐”。雅集和行乐是明清时期文人肖像的重要表现形式。雅集图既有兰亭修禊、西园雅集、玉山雅集、杏园雅集等历史上著名的文人雅聚,也有名不见经传的文人自发聚会。这部分作品均为文人群像,将众多文人置于林泉高致或宴游玩赏之中,烘托出群体性的文人雅趣。画中,既有正面形象,也有侧影,多有书童相伴,是一种文人的集体肖像。行乐图一般是将文人置于优雅而富于诗情的山间或林下,自然与人文环境融为一体,折射出淡泊明志、远离尘嚣的文人身份与趣味。就作者而言,大多为文人画家,或兼具文人身份的职业画家,如曾鲸、禹之鼎、费丹旭等,也有一些属无名氏所绘。在清代,还有不少画家画过行乐图模式的自画像,如华喦、罗聘、吴荣光、任伯年等。雅集和行乐图既是明清时期文人肖像的代表,也是这一时期将肖像画与山水画熔铸一体的典范。这类肖像画多为手卷,且名家题咏殆遍,因而在艺术性之外,尚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第三单元为“名臣·名士·闺秀”。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名臣和名士都在明清肖像画中占有重要分量。名臣、名士肖像,既有着朝服的也有穿便装的;既有端庄的正面像亦有随意的行迹图,具有膜拜、瞻仰与纪念的意义。闺秀是明清肖像画的另一组成部分,其形象“不贵工致娇艳,贵在于淡雅清秀”,且侧重于艺术渲染,具有观赏与娱乐性功能。也有一些这类肖像是写前朝人物的,故多为传移模写,往往出现程式化倾向。闺秀形象的变迁反映出身份认同和画风变革的轨迹,也折射出审美趣好的递变,其艺术性要远超其实用性功能。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清肖像画展举行——“朱元璋”走出库房
文章插图
明《诸葛亮立像轴》第四单元为“学者像传”。清代学者和历代文苑像传是国博肖像画藏品的重要特色。《清代学者像传》曾经出版过单色影印本,历代文苑像传则极少露面。两种像传是由文史学者和书画鉴藏家叶恭绰(1881—1968)家族捐赠。《清代学者像传》第一集和历代文苑像传是由叶恭绰祖父叶衍兰(1823—1899)摹绘,《清代学者像传》第二集则为杨鹏秋摹绘。两种像传卷帙浩繁,来源清晰,正如叶恭绰所言,像传“取诸家传神像暨行乐图绘,或遗集附刊及流传摄影,皆确然有所据”,是了解历代(尤其是清代)学者肖像的重要图像文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