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1月2日电 “为什么要读诗?为什么拍《掬水月在手》?很多人都会问我。”叶嘉莹助手、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静借用陶渊明的“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情”来作答。在她看来,诗词不是曲高和寡,它包含许多人生智慧,在当代仍有传播意义。
1月1日,2021“书香迎新阅享美好”TALK SHOW在浙江杭州举行,活动邀请来自文学、音乐、影视、考古等领域的8位嘉宾进行分享,张静是其中之一。
除了中文系教授这一身份,最近张静又多了一个头衔:纪录片《掬水月在手》的学术顾问和联合制片人。
《掬水月在手》是一部文学纪录片,讲述了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叶嘉莹先生的传奇人生,影片中有不少诗文,穿插在叶嘉莹先生的采访录像之间。
“一部和诗词有关的纪录片,会不会太小众?”张静抛出了这个问题,并用陶渊明的“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情”来作答。
她说,古典诗词在当下仍有意义。“数千年来它参与了价值观的形成和民族精神的塑造。林语堂曾说,诗歌在中国古代起的是宗教的作用。换言之,沿用到当代,就是我们的价值观。”
因为工作原因,张静每天都会读诗,每次都能在古诗词中发现人生哲理。边说着,她边背起了杜甫的《缚鸡行》,并解释其含义。
“仆人说鸡吃虫蚁,为保护后者,他决定把鸡卖掉。杜甫就问,鸡被卖后就会成为盘中餐,那我们该怜悯虫蚁,还是鸡?”
在她看来,人生在世,都会面临诸如鸡啄虫、人缚鸡等得失问题的考量。好比同胞兄妹为照顾老人的多少而争执,最后因遗产分配而对簿公堂。若因这些问题而烦恼,得不偿失。
好在,杜甫有自己的智慧。他在诗中回答:鸡虫得失无了时,注目寒江倚山阁。
“也就是转移视线,从鸡虫得失中跳出来,把时间精力投注到高远的目标和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张静说,那时便会发现,原先斤斤计较的一些人和事,并非如想象中那般狭隘。这就是诗词的力量,常读常新。
如今,有一部分人质疑古典诗词在当下传播的意义,张静对此也作了解答。
她认为,古典诗词能使人有一颗活泼、不死的心灵。质疑的这些人,可能未体验到诗词带来的怦然心动,这恰恰是文学工作者需要找补的方向。“很多人的心灵需要诗歌去唤醒。”
张静对诗词的理解,也正是千百年来文人墨客正极力宣扬的。正如王安石诗中所言:君诗何以解人愁,初日红渠碧水流。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在各行各业引发了一波学习诗词的热潮。
“还有这么多人热爱着诗词,这是非常可喜的一件事。”张静表示,作为文学工作者,要做好引领而非迎合工作。此外,教育和宣传部门要加大力度,让更多社会人群关注古典诗词,了解、爱上诗词,带动传统文化传播。
【 《掬水月在手》联合制片人张静:古诗词在当下仍有意义】“诗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精神动力不竭的源泉。如果自动放弃,与它割裂,无异于入宝山却空手而回。”张静说。(童笑雨)
推荐阅读
-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之中国书法
- 首尔OBITION艺术空间与纽约Li Tang艺术平台共同推出联合国际艺术展
- 广州市社会福利院与三七互娱公司联合举办“开年行善”新春画展
- 印度“第六次”申遗象棋被拒,联合国到底认不认识汉字
- 楚汉|诸吕的灭亡:吕雉死后,刘氏皇族和功臣势力联合策划的精心布局
-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线圆桌会议!
- 五家博物馆联合用书法展傅山一生
- 136位网络文学作家联合发出倡议 共同推进网络文学精品化
- 古代少数“被灭族”的民族,被各族联合围剿,曾是“五胡”之一
- 第二届“生命之美”中国美术学院&西湖大学联合艺术创作展顺利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