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汉代的王充曾经在《论衡·道虚》中写道:“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鸣于云中”,成语“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便是由此而来。在我国古代,成为科举状元就是这样一件给自身和家族都带来荣誉的事情。然而世事难料,并非每一位科举状元都能够让家族一直兴盛下去。比如清代道光皇帝曾经钦点了一位武状元,此人名叫牛凤山,可是这位清代状元的后人竟然以乞讨度日,隐居深山无水无电,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文章插图
01牛师静是牛凤山的后代,住在河南古成皋县的明月坡村的状元府里。状元府依山而建,是当年牛凤山被钦点为武状元之后,村民们齐心协力为他建的府邸。当时牛凤山考上武状元,一时间风光无两,住的地方自然也不能寒酸。状元府足足有41个孔洞,30多个房间,是整个明月坡最大的房子。然而如今住在状元府里的牛师静,却是当地著名的乞丐。通过对村民的询问,得知他今年已经70岁了,可是却无儿无女。他的乞讨也跟别人不同,并非向人伸手要钱,而是只要饭吃。虽说他以乞讨为生,但是这样一个人却把政府发给他的补助金给了其他需要帮助的人。因此,整个村子的人对牛师静的评价都很高。
文章插图
02据资料考证,牛凤山当年中状元之后并未骑马,也没有因为身份的变化而改变对街坊的态度。这样一个身份显赫的人,见到长辈之后仍旧磕头行礼,对乡亲们笑脸相迎,也因此深得大家的喜爱和敬重。作为兴盛牛氏家族的第一人,牛凤山在当时备受朝廷的赏识,之后调任至甘肃任凉州中营游击,又因功而晋升为总兵,成为四世一品封赠。也许是源于对祖先的继承,牛师静的性格跟牛凤山一脉相承,为人友善,村里面的每一个人跟他关系都很好,也因此常常通过给予饭菜和被褥来帮助他。
文章插图
牛师静的祖先中,进士及第的除了牛凤山,还有他的大儿子牛瑄。牛瑄写得一手好字,他的楷书书法令同治皇帝和慈禧太后都颇为赏识,在状元已定的情况下将他钦点为金殿传胪(二甲第一名)。不仅如此,牛瑄还为康百万家里写过牌匾,这块牌匾也被称为中华四大牌匾之一。然而清政府被推翻之后,科举制度也不复存在。1905年的时候,持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就这样被废弃了。牛氏家族也不再有当日的风光,曾经门庭若市的状元府邸,如今已是断垣颓壁,正如白居易在《答梦得闻蝉见寄》中所说的“人貌非前日,蝉声似去年”。
文章插图
03虽说清朝状元的身份地位已经不复存在了,然而,对知识的渴望却还在传承。作为牛凤山的后人,牛师静在上世纪60年代,考取了大学,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不仅如此,他的字也写得很好,可以称得上是一名优秀的知识分子。听说他之后沦为乞丐,是因为精神上受了刺激,但是具体情况如何谁也不知道。曾经牛师静跟自己的几个兄弟一起住在状元府,但是兄弟们后面都相继去世,如今就只剩他一个人了。如今的牛师静穿着自己缝的破衣烂衫,经常来回走40多公里,只为讨一口吃的。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牛凤山的大多数后人都顺应时代搬离了明月坡,寻找新的出路。而像牛师静这样固执的老人,最终还是会被时代所抛弃。
文章插图
历史的发展就是这样起起落落,没有哪一个家族能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一直兴盛下去,超过百年的都很少。而牛师静如今的生活,就是历史车轮不断前进的缩影。无论他的家族曾经多么的辉煌,拥有过怎样耀眼的成就,现在都已经变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这种大家族的落幕,在历史的长河中比比皆是,最后都成为人们口口相传的传奇故事。结语这样看来,也许牛师静的境遇也并没有那么不堪。他遵从自己的内心,守在状元府里,依恋着这片土地,手里握着牛氏家族最后的回忆。这样的生活能让他获得内心的宁静,远离了世俗的纷纷扰扰,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选择。一个人的生命总是有限的,然而他的故事却能够一直流传下去。
推荐阅读
- 独眼龙高中状元,乾隆却说独眼岂可登金榜,他答出下联成为探花
- 古代科举经历1300多年,六首状元仅有两位,他们谁更厉害
- 古代科举状元的书法作品
- 这三个人死后被后人骂了上千年,其中一个的功绩至今都很难超越
- 中国历史上的南北之争,被地域黑拖累至死的明朝状元郎
- 26位清朝“状元”书法精品欣赏
- 孔子是大成至圣先师,凭什么他后人也被尊称为衍圣公?答案没那么简单
- 刚当了状元,科举考试就取消了,最后一位状元人生有多荒诞
-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他是明代科学家、政治家,宋氏三姐妹是其后人
- 古代一牛人,出部书称找一错字赏千金,结果后人找一大堆,打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