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亡国之际最后的汉臣 , 三国时代唯一的君子!
【三国两晋南北朝|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王佐之才荀彧】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汉末大乱 , 豪杰并起 。荀文若 , 圣人之徒也 , 以为非曹操莫与定海内 , 故起而佐之 。所以与操谋者 , 皆王者之事也 , 文若岂教操反者哉?以仁义救天下 , 天下既平 , 神器自至 , 将不得已而受之 , 不至不取也 , 此文王之道 , 文若之心也 。及操谋九锡 , 则文若死之 , 故吾尝以文若为圣人之徒者 , 以其才似张子房而道似伯夷也 。”经过八百多年的历史考验 , 苏轼此言 , 精准且客观地评价了荀彧的一生 。
王佐之才匡汉室
我从来不认为荀彧是魏臣 , 或者曹操的谋士 。他的王佐之才 , 是用来匡扶汉室的 。他曾由袁绍帐下转投曹操 , 为何?那时候曹操正反对袁绍 , 表现出来有汉室之心 , 上谏汉帝 , 下伐袁绍 , 也就是说 , 此时的曹操之行与荀彧之志 , 是不谋而合的 。之后的二十年里 , 荀彧与曹操珠联璧合 , 着实成就了一段佳话 。
兴平元年(公元194) , 曹操东征徐州 , 留下了几近空虚的大本营兖州 , 豫州刺史郭贡被吕布蛊惑 , 兵临城下 , 留守的荀彧以其清晰的头脑判断出郭贡等人“今速来 , 计必未定”的态势 , 果断出城游说 , 使引兵而去 , 保住了曹操后方的稳定 。而后曹操征战四方 , 荀彧多次提出重大战略谋划 , 被曹操赞为“吾之子房也” 。其实除了如张良般运筹帷幄出谋划策 , 荀彧更兼萧何之能——留守大本营 , 筹措粮草 , 供应军需 。随着曹操实力的壮大、版图的扩张 , 需要更多的人才来管理 , 荀彧又开始举贤任能 , 细究起来 , 荀攸 , 郭嘉 , 钟繇这些顶尖人才都是来自荀彧所推 。
荀彧在曹操阵营大展拳脚之时 , 从未忘记过自己心系的汉室 。毛玠曾劝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 , 曹操并不以为意 , 天子流亡国舅求救于诸侯时曹操依然犹豫不决 , 这时候 , 荀彧力劝 , 他的理由是“奉主上以从民望 , 大顺也” 。这才是他的志向 , 至于当初投奔谁辅佐谁 , 只是完成他匡扶汉室的手段罢了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君子唯念以忧薨
就在荀彧即将实现志向的时候 , 曹操也渐渐走向了人生巅峰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 , 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 。机敏的荀彧马上就意识到了政治的严重性 , 曹操再也不是当初的主公了 , 他立马反对:“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 , 秉忠贞之诚 , 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 , 不宜如此” 。曹操被惹怒了 , 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最终 , 曹操下定了决心 , 征孙权时 , 荀彧因病留在寿春 , 曹操派人送去一个空盒子慰劳荀彧 。二十年的知己 , 早已心有灵犀 , 荀彧“以忧薨” 。
睿智的荀彧 , 岂能不知大势所趋?他的倔强 , 更多的是为了坚持一份“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风尚吧 , 作为那个时代的逆行者 , 他选择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军事联盟》有一个细节描述的很好 , 荀彧随身带着毒药 , 这药自然不是给曹操的 , 而是留给自己的 , 这点虽然无从考证 , 也绝对能够说明荀彧当时的心理状态 。
荀彧用自己最后一丝悲凉 , 殉葬了大汉最后一份荣光 。作为知己好友 , 曹操给了他一个“敬侯”的谥号 , 以全其忠贞之愿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
- 刘备在《三国演义》中,哭了至少不下30次?哭对他究竟有多重要
- 三国死得最悲壮的大将,他们一死天上必有将陨落,可谓天地同悲!
- 三国最有气势的七句话,特别最后两句说出来,足以吓退千军万马!
- 中国文学简史 魏晋南北朝文学:陶渊明
- 三国之公孙家族第三篇:雄踞辽东
- 三国演义6句话,道尽男人一生况味。
- 三国演义中,最具有悲剧色彩的两个角色,吕伯奢和陈宫
- 金庸没写三国故事?其实写了,此人是三国龙套,被金庸写成了宗师
- 三国演义几场顶级武将的巅峰对决,看看有没有你心目中的那一场
- 《三国演义》赵云为何有三个?揭露背后的原因,出乎很多观众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