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第一件事 。魏文侯任用儒生 , 一点都不奇怪 。那时候 , 狡猾的统治者已经发现 , 儒家理论略加改造 , 就非常适合拿来对百姓进行思想控制 , 进而成为维护统治、巩固政权的最好工具 。更何况 , 当时儒家学说是诸子百家中最有名的学说之一 , 在社会上有了较大的影响 , 任用儒生、宣扬儒家学说 , 既显得君主有学问、有追求 , 同时更能笼络人心 , 争取到“儒粉”的认可和支持 。至于“每次经过名士段干木的住宅 , 都要在车上俯首行礼” , 就显然是扯淡了 。尊重人才的最好方式 , 一是委以重任 , 二是身体力行其学说 , 何必要玩当众行礼这套把戏呢 。无非是为了表演给别人看 , 蹭段干木的名气和热度罢了 。
再说第二件事 。这件事 , 严格来说不能算完全的“礼贤下士” , 因为山野村长算不得什么贤能之士 。但魏文侯却试图通过冒雨亲自传话 , 来表明自己的诚信和对下属的尊重 , 而这一点 , 对酸腐的“士”们来说是很重要的 。也或者 , 魏文侯这一番做作演戏 , 就是演给“士”们看的——看看 , 我对山野村长尚且如此 , 何况你们这些人才呢 。这其实跟“千金市骨”的表演如出一辙 。可惜 , 演戏就是演戏 , 魏文侯又不是拿过小金人的影帝 , 表演的痕迹太过明显 。没下雨的时候 , 喝着花酒不亦说乎 , 下雨了 , 却急不可耐要出门去 , 表现得太明显了 。况且 , 传一句话的事儿 , 至于要劳君主亲自出马吗 , 随便派个人不就行了嘛 。除非 , 君主“日理万机”的说法是骗人的 , 天天闲得蛋疼 。这么兴师动众、前呼后拥闹腾一阵子 , 又浪费了多少人力物力?君主演戏 , 累的是手下干活的 , 要卖力配合;糟蹋的是民脂民膏 , 这都是要成本的啊 。
第三件事尤其有趣 。公开问手下人“我是什么样的君主” , 摆明是屁股痒了 , 想让别人给拍拍挠挠 , 太自恋了 , 太无耻了 。当然 , 也或者他有几分“引蛇出洞”的意思 , 想试探试探手下人的忠心 。大多数人都很聪明、很凑趣 , 当即阿谀奉承争舔屁沟 。只有一个任座有点傻不拉几 , 拿起鸡毛当令箭 , 真的提起意见来了 。魏文侯听了“大怒” , 只此一怒 , 便显出他并非真心听取意见了 。最厉害的是翟璜 , 一顿操作猛如虎 , 拐弯抹角、左右开弓 , 不仅狠狠拍了魏文侯一记超级无敌大马屁 , 还救了任座 。这种人 , 天生就是当官的特殊材料啊 。
有人或许会说 , 这也没什么不好啊 , 毕竟最终魏文侯还是听取了任座的意见 , 任座也因直言善谏得到了认可 , 君臣皆大欢喜 , 实现了其乐融融的安定团结局面 。可是 , 我且问你:魏文侯将中山国从儿子手中要回来 , 重新封给自己的弟弟了吗?并没有 。他只是表现出一副“礼贤下士”、虚心纳谏的姿态 , 对别人提出的意见并没有落实 , 错误也并未纠正 。这恐怕才是问题的本质 , 所谓“听取意见” , 不过是忽悠;所谓“礼贤下士” , 也不过是表演 。
记述了魏文侯的“光辉事迹”后 , 司马光没有慷慨激昂地来一大篇“臣光曰” , 对此大发议论 。或许他认为 , 事实胜于雄辩 , 无须饶舌 , 只要将魏文侯的先进事迹一一列明 , 一位英明神武、“礼贤下士”的高大全君王形象便呼之欲出 , 矗立在人们面前了 。可他想错了 , 这几个事例所呈现的 , 并非什么高大全形象 , 只不过是典型的沽名钓誉、虚伪造作的伪君子和“表演艺术家”罢了 。而这种影帝级的“表演艺术家” , 充斥着整个历史舞台 , 构成一个虚伪虚假的丑陋群体形象 。
推荐阅读
- 刘备在《三国演义》中,哭了至少不下30次?哭对他究竟有多重要
- 三国死得最悲壮的大将,他们一死天上必有将陨落,可谓天地同悲!
- 三国最有气势的七句话,特别最后两句说出来,足以吓退千军万马!
- 中国文学简史 魏晋南北朝文学:陶渊明
- 三国之公孙家族第三篇:雄踞辽东
- 三国演义6句话,道尽男人一生况味。
- 三国演义中,最具有悲剧色彩的两个角色,吕伯奢和陈宫
- 金庸没写三国故事?其实写了,此人是三国龙套,被金庸写成了宗师
- 三国演义几场顶级武将的巅峰对决,看看有没有你心目中的那一场
- 《三国演义》赵云为何有三个?揭露背后的原因,出乎很多观众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