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华文化的根与魂——评《新经学讲演录》

【读书者说】
作者:黄梓根(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马克思认为,文化不是孤立于政治经济的独立现象,文化是社会和历史的现象,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不同的学者可以从不同的视角进行阐释和研究,但不管哪一种视角,如果这种阐释和研究对于适应时代的新变化,对于所处时代的重大主题没有回应和解答,其意义是大打折扣的。当代著名经学家姜广辉先生新书《新经学讲演录》在回应时代主题这方面就做得很出色。可以说,这是一部会通古今、通经致用的典范力作,有着儒家思想现代重构的弘大气象和古代经典现代诠释的再创之功,体现了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领域学者坚定的文化自信,践行传统文化创新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重大使命的学术担当。
解读中华文化的根与魂——评《新经学讲演录》】《新经学讲演录》简要而系统地体现了姜先生的学术思想和文化担当。我想用“通经”“致用”“行大道”三个词作为读书心得的概括。如果说“通经”是对姜先生对于儒家六经精研之深的学术功力的描述,“致用”则是他面向现实研究学问,学以致用的学术取向,而“行大道”则是姜先生为学为人为师大义向前正道而行的人生践履。简言之,其力在“通”,其新在“用”,其功在“道”。
《新经学讲演录》是一部似简而深、深入浅出的学术著作,首先得有“通经”的本领。经学是中国古代的经典学问,体现着中国古代儒家学术之核心价值体系。对于经学的学习,无论是放宽至十三经,还是恪守五经之精,“通经”都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情。古代学者,皓首穷经一辈子,能搞通一经已经非常不易了,就可以当经师,传后人了。《新经学讲演录》仅一册之简,却要荟萃十经(五经、四书加《孝经》)之要,何其难也!如果没有对经学整个浩繁体系的精熟深研,要驾驭好经学的当代传承与创新这么弘大的思想建构课题,是无法想象的。姜先生长期从事中国思想史研究,尤其是经学史的研究和教学,是当代中国经学大家、通家。自1996年起,姜先生带领一个由35位专家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主攻经学,其成果便是于2010年出版的四卷六本《中国经学思想史》巨著,此书为学界瞩目,备受尊崇,并获第四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新经学讲演录》是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将其学术心得与当代社会现实相结合的产物。姜先生认为,“经”产生于这样的时代,当人们的精神素质尚不健全即“民智未开”的时候,却已先进入了一个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化生活较为发展的时代。“经”是历史上被称作“圣人”的先觉者为人们所制定的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从本质上说,“经”体现一定民族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其作用在于维持该社会的整体性和相对的一致性,使某种社会化的生活方式能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的状态,并在此社会化生活中培养人们应有的高尚道德和精神内涵,从而成为增强其民族凝聚力的文化精神。

解读中华文化的根与魂——评《新经学讲演录》
文章插图
《新经学讲演录》 姜广辉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新经学讲演录》一书的写作目的,全在“致用”二字。“新经学”之“新”,不唯理论视域新、破译思路新、研究取舍新,更在时代意识新。其最终目的是,致力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创新运用,为“文化自信”著书立说作注解。姜先生坚持认为,儒家经典作为中国文化之“根”,这是历史事实,是客观实际。在现代社会,我们还要以儒家经典作为文化之“根”, 还要以儒家经典中的价值观作为文化之“魂”。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研究中国思想史,还是诠释儒家经典,都要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价值信仰,同时要不断彰显蕴含其中的中国元素、中国气派和中国精神,不断总结历史经验,更好服务现代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姜先生认为经学的思想体系是开放的,是发展的,是可以应用在现代和未来社会的。他指出,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儒学突显“仁爱”“秩序”“和谐”的价值,这些价值对于人类是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是具有恒常意义的。针对有人提出“儒学是农业社会的精神文化、在现代工业社会已经失去意义”这样的论调,他反驳道,难道现代工业社会就没有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儒学所提出的“仁爱”“秩序”“和谐”理念就失去其价值了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