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傅雷家书》:每个家庭的故事,何尝不是一部家书

第一次知道《傅雷家书》是在高中的语文课本上,记得它的后一篇课文是大名鼎鼎的《雷雨》,为此老师还破天荒给我们放了话剧选段。
可《傅雷家书》却没这么好待遇,目录上它的名头前带着一个大大的星号,意为选读科目,所以对于一个高三的学生来说,它没有所谓的考试价值,我也就只是匆匆扫了一眼,当作是课堂上的一剂调味品。
昨日,傅聪先生离世,才恍然忆起这位名冠天下的钢琴大师是傅雷之子,亦是这封《家书》中的主角之一。
重读《傅雷家书》:每个家庭的故事,何尝不是一部家书
文章插图
斯人已去,对于傅聪先生的音乐方面造诣,小编属于外行,本文不敢妄加评论。我们今天想与大家分享的,是傅雷夫妇写给自己儿子的书信集——《傅雷家书》。
重读《傅雷家书》:每个家庭的故事,何尝不是一部家书
文章插图
傅雷和傅聪
再次翻开曾经没有读完的《傅雷家书》,已是时过境迁。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于书信的内容渐渐也有了新的看法,在此与各位分享:
一九五四年三月二十四日,傅雷在给儿子傅聪的信中写道:
关于××的事,你早已跟我表明态度,相信你一定会实际做到。你年事尚少,出国在即;眼光、嗜好、趣味,都还要经过许多变化;即使一切条件都极美满,也不能担保你最近三四年中,双方的观点不会改变,从而也没法保证双方的感情不变。最好能让时间来考验。我二十岁出国,出国前后和你妈妈已经订婚,但出国四年中间,对她的看法三番四次的改变,动摇得很厉害。这个实在的例子很可以作你的参考,使你做事可以比我谨慎,少些痛苦——尤其为了你的学习,你的艺术前途!
虽然傅聪的来信内容已不可知,但通过回信可以看出这是傅雷在劝慰儿子不要为感情之事烦闷时所写的话,我觉得至少是真诚且理性的。
很多人或许都知道傅雷在年轻时曾经在感情上有所动摇,在这里傅雷对儿子的劝诫是“推己即人”式的,
能够坦诚地与孩子进行交流,我觉得这是傅雷在书信中难能可贵的一点,没有为了维护自己父亲的权威而在信中将自己塑造成完美的模样。
另外一点我可以告诉你:就是我一生任何时期,闹恋爱最热烈的时候,也没有忘却对学问的忠诚。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这是我至此为止没有变过的原则。你的情形与我不同:少年得志,更要想到“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更要战战兢兢,不负国人对你的期望。
我想你心目中的上帝一定也是Bach[巴赫]、Beethoven[贝多芬]、Chopin[萧邦]等等第一,爱人第二。既然如此,你目前所能支配的精力与时间,只能贡献给你第一个偶像,还轮不到第二个神明。你说是不是?可惜你没有早学好写作的技术,否则过剩的感情就可用写作(乐曲)来发泄,一个艺术家必须能把自己的感情“升华”,才能于人有益。我绝不是看了来信,夸张你的苦闷,因而着急;但我知道你多少是有苦闷的,我随便和你谈谈,也许能帮助你廓清一些心情。
在书信中,那个小时候对自己无比严厉甚至严苛的父亲不见了,倒是时常流露出温情的一面。我们不得不佩服傅雷的语言艺术,即使是身处叛逆期的少年,也会因这番循循善诱的话语而冷静下来。
又如一九五四年五月五日傅雷在信中写道:
看了《夏倍上校》没有?你喜欢哪一篇?对我的译文有意见吗?我自己愈来愈觉得肠子枯索已极,文句都有些公式化,色彩不够变化,用字也不够广。人民文学社要我译服尔德,看来看去,觉得风格难以传达,畏缩得很。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一点,傅雷并不总是以父母的姿态要求孩子向自己提供生活的近况,或是说他并没有强迫傅聪向自己汇报近期的生活。
如今很多家长会抱怨孩子为什么不愿意与自己沟通,或许从这里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可以借鉴的地方,那就是:想让别人开口说自己的故事之前,不妨先讲讲自己。亲子间的交流是双向的,我们不能期待孩子永远是主动敞开心扉的一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