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赖惠敏:谁帮着清政府,统治天高皇帝远的喀尔喀蒙古?】【文/赖惠敏】
清朝统治喀尔喀蒙古花费相当少的经费 , 却能有效地治理 , 得力于商人的协助 。就商人来说 , 他们具备天时、地利、人和三方面的优势 。以下分三个部分讨论 。
第一 , 天时的优势 。清朝与准噶尔长期征战 , 耗费数千万两的战争经费 , 乾隆二十年(1755)平定准噶尔之后 , 乌里雅苏台、科布多两处驻防经费仍在十余万两 。乾隆后期决计减缩驻防经费 , 由山西协拨军饷每三年给20万两 。蒙古的盟长驻班乌城 , 由蒙古四部负担畜牧、台站、卡伦的经费 。然而 , 台站所需的驼马、牲畜、帐棚、器用都是向商号赊账 , 再由商号到各旗牧民处收取羊只抵债 。在两处驻防城市的官商大盛魁累积千万资产 , 应是借助这样的运作模式而来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大盛魁 , 是清代晋商开办的对蒙贸易商号 。
中俄于雍正五年(1727)签订恰克图条约 , 真正在恰克图贸易应该是乾隆十九年(1754)以后 , 因准噶尔战争 , 乾隆皇帝决定巩固边疆 , 开放中俄边境贸易的同时也能控制蒙古地区 。首批至恰克图贸易者为皇帝派遣的内务府官员和买卖人 , 他们领着内帑到恰克图 , 沿途必须奏报情况 。买卖人等以中国丝绸换俄罗斯的毛皮 , 货品贸易价格、数量都得清楚呈报 , 还需和前次的做比价 。
乾隆皇帝充分掌握恰克图贸易的资讯 。乾隆三十三年(1768) , 皇帝指示库伦办事大臣订定恰克图章程 , 由恰克图章京和甲首于开市前夕共同协商议价 , 让商民获取更大利润 。但乾隆年间共三次中断恰克图贸易 , 贸易没有大幅成长 。
嘉道时期晋商贸易兴盛 , 此时政府对边疆地区采取消极、僵化政策 。根据关文发的研究 , 嘉庆皇帝明明知道内地民人生齿日繁 , 移民边地势在必行 , 然而 , 他却严格地管制关外垦荒 , 多次重申禁令 , 一方面确实登记至蒙古贸易商人资料;另一方面强制驱逐在蒙古种地游民 。
嘉庆皇帝强化商民的控制措施 , 使得库伦办事大臣彻底实施检查商民部票、核发执照 , 造册报理藩院 。并且 , 商民事务衙门确实登记恰克图和库伦的商民人数、编里甲、门牌等 , 这项制度一直维持到清末宣统年间 , 留下众多珍贵的商民档案 。
从事中俄贸易的晋商领理藩院院票 , 每张院票领12,000斤的货物 , 一家商号领数张院票必须财力雄厚 , 亦形成垄断性的贸易 。不过 , 晋商家族同时分设若干字号 , 以免变成政府索贿的对象 。据恰克图章京的说法:“大商富贾一家分为数家 , 伪为零星小商 , 冀免厘金、票规 , 只须贿通胥役 , 便可任便运货 。”又:“恰克图商民入行立栈及更换字号等事 , 向不呈报司员衙门 , 均由该甲首等经理 。”
山西商人将大商号分成数家 , 避免树大招风 , 比起广州行商来说是聪明多了 。直到朝廷意识到晋商雄厚财富 , 他们又说因太平天国战争 , 断绝茶叶之路 , 家资已消乏 。至今榆次常家庄园、祁县乔家大院等建筑气势非凡 , 可想见当年中俄贸易之活络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牵骆驼的蒙古人(山本赞七郎1906年拍摄 , 现存于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
推荐阅读
- 26位清朝“状元”书法精品欣赏
- 清朝钢轨历经百年,如今依然坚固耐用,专家:每根都是无价之宝
- 清朝有一“特殊”宝贝,只能三个人用,王爷用了照样砍头
- 清朝巨人詹世钗:身高3
- 清朝佟佳氏出了哪几位皇后 佟佳氏后人如今姓什么
- 为什么清朝满族女子耳朵上有三个耳环,而汉族只有一对呢
- 清朝最后的格格,改名换姓活到2014年,死前说出皇室丑闻
- 清朝一穷小伙,闹肚子下船方便,不料却因此发家致富,成百万富翁
- 清朝瑾妃娘娘的小楷记账单很惊艳,端庄隽秀,灵动多姿,字字精彩
- 清朝一穷小子,闹肚子下船方便,不料却因此发家致富,成百万富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