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后王永强,本是一家人的骄傲,为何母亲病重他拒绝回国看望?

一个“孝”字,囊括着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文化内核,乃至到现代中国仍然是一个极为看重伦理纲常关系的国家。孝是我们每个人做人最基本,也最早懂得的礼义廉耻之一。
这个字最早的起源要追溯到商代,早期的金文中的“孝”,就宛如一个小孩儿在搀扶着另一位老人走路的模样,而这个字传达的就是心甘情愿扶持老人的心意。“百善孝为先”几千年的传统,至今未变。
 博士后王永强,本是一家人的骄傲,为何母亲病重他拒绝回国看望?
文章插图
而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却被世人冠上了不孝的帽子,受尽了抨击,但真正了解了实情之后,不得不说,我们对孝可能真的要重新去建立正确的理解。
前段时间有一篇文章很火爆,讲的是“儿子出国深造20年却杳无音讯,母亲并未盼见儿子最后一面”。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们很难理解,为什么这个儿子就会20年杳无音讯,母亲临终前也不愿意去见她最后一面。这个故事,还得从他小时候讲起。
 博士后王永强,本是一家人的骄傲,为何母亲病重他拒绝回国看望?
文章插图
1969年,王永强出生于常州市武进区的一个小山村。他还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在我们看来,他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有很多人照顾和关爱,理应是最为幸福的。但是,王永强的童年却没有我们想象中享受着包含着爱意和温暖的生活,更多的是自己的不屈和坚持。
王永强的家庭,和众多小山村里的家庭一样,住着简单的茅草屋,家里只靠着父母一些微薄的收入来支撑着,清贫且困苦。而他的哥哥作为家中的长子,本应该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而却不幸落下残疾,给这个原本就十分的清贫的家庭,增添了更沉重的负担。
 博士后王永强,本是一家人的骄傲,为何母亲病重他拒绝回国看望?
文章插图
那时的王永强就已经表现出了那个年纪不应该有的成熟,他一边帮家里干活做事,替父母分忧。一边也不断思考着自己如何才能从这个山村中真正走出去,让自己的未来变得更有希望,更为多彩,也让自己的家庭可以不再如此困苦。所以年幼的他萌生了一个想法——我要读书,我要考上大学。
但这样一个决定无疑是一个本就在重压之下的家庭所不能承受的,毕竟读书的费用家里人根本拿不出来。所以王永强的父母并不同意他的这个想法,他们只想着王永强能够早日出去打工,实实在在给家人减轻一些负担。但这对王永强来说无疑是最为抗拒的。
怀揣理想的王永强,为了能够读书,经常做一些简单的事情补贴家用,积攒学费。每天徒步五十多公里,用省下车费去学校学习,没有文具,他就捡别人用剩下的铅笔头,橡皮。就这样承受着这个年纪本不应该承受的艰苦和压力,凭借着自己的聪颖和努力,成为了从这座偏僻穷苦的小山村走出来的一位大学生。
 博士后王永强,本是一家人的骄傲,为何母亲病重他拒绝回国看望?
文章插图
而后,王永强依然没有停止自己的步伐,在自己的不断学习和努力下,考上了北京大学,完成了博士后的学业,拥有着让很多人羡慕的成绩和学历。至此,我们可能会觉得,终于到王永强开始回报家庭的时候了。但故事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当他考上大学的时候,王永强以优异的成绩赢得了学校的各种奖学金,而他留了一部分为自己维持学校生活的资金之外,剩余的都给了父母,期望他们也能够过上宽裕轻松的生活。但是王永强的努力却没有得到家人的体谅,反而知道他有能力赚钱之后就一次一次地想要更多的钱。
 博士后王永强,本是一家人的骄傲,为何母亲病重他拒绝回国看望?
文章插图
王永强拿不出来钱的时候,父母甚至会直接闹到学校去,大骂他是个不孝子,使得他的大学生活并没有像普通的学生一样平静。而后,为自己的哥哥安排工作,为家里的亲戚安排工作……每一次这样令人难以接受的要求,王永强都凭借着自己的一份孝心,心甘情愿去付出,去妥协,去屈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