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寒热热度春秋,古人眼中的春夏秋冬】
文章插图
我国气候冬冷夏热,春暖秋凉,四季鲜明。而且从人体感觉而言,可以说还是世界上最为冬冷夏热的地方。古人几千年来“寒寒热热度春秋”,尝尽了这种气候的“酸甜苦辣”,同时也留下了世界上最为丰富、最为鲜明、文学水平最高的咏四季诗词。
晋代大画家顾恺之《神情诗》说,“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寒松。”这是四季中最有代表性的自然景色。作者生活在南方,南方春季多雨,所以“春水满四泽”。夏季中因热对流强,天空中常常出现大山般的积云,所以“夏云多奇峰”。秋季中高空有高气压控制,“玉宇澄清万里埃”,特别是中秋赏月乃是古人生活中一大乐事。到了冬季,霜打万木枯,只有寒松长青。画家写诗,诗中有画;化静为动,以形写神;所以才起名《神情诗》。不过,即使同样是山,春夏秋冬也有不同美景:“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宋郭熙《山川训》)
唐代韩愈曾写了一篇《送孟东野序》,文中他提出了中国四季中最有代表性的自然界的四种声音,即“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据记载,古代有个无门和尚,他的禅偈中总结了一年四季中他认为最美好的事物:“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清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在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但是,话也要说回来,冬冷夏热总会令人感到不舒服,夏烈日、冬寒风中劳作更令人生畏。例如明代唐寅总结了两首《歌》。《一年歌》歌词是:“一年三百六十日,春夏秋冬各九十。冬冷夏热最难当,寒则如刀热如炙。春三(月)秋九(月)号温和,天气温和风雨多。一年细算良辰少,况又难逢美景何……”《一世歌》开头是“人生七十古来少,前除幼年后除老。中间光阴不多时,又有炎霜与烦恼”,这种心境大概与“江南第一风流才子”被冤枉卷入“科场舞弊案”之后重新思考人生道路,决意“人生贵适志”,活出自我有关。其后唐伯虎书“闲来写(画)就青山卖”,他的画“四方索之”,甚至“买者盈门”。因此,他决非《四季不宜歌》中,“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多蚊虫冬又冷,一心收拾到明年”的那种人。
文章插图
有趣的是,还有人用四季形容人的四种老境:“眼睛朦胧如春,耳有蝉鸣似夏,牙齿脱落象秋,头戴白霜为冬。”即白内障使老人春眼朦胧,耳鸣有如盛夏蝉叫,牙掉起来像秋风扫落叶一般,满头银发犹如头戴霜帽。
用四季形容广大农民苦难的古诗文就更多了。西汉晁错给汉文帝关于“三农问题”的奏疏《论贵粟疏》,就说出了农民一年四季中的许多疾苦:“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无)日休息。”疏中“伐薪樵”就是砍柴养家,“治官府”就是免费修理官府房屋,“给徭役”就是无偿为官府出公差劳动。
我国四季嬗变既速,因此常常用来形容时光流逝,光阴似箭。例如唐代《杂曲致辞·袚禊曲》中就有:“昨见春草绿,哪知秋叶黄。蝉声犹未断,寒雁已成行。”
诗仙李白对时光荏苒、季节转变之速还有更为夸张的描写。例如《早秋单父南楼酬窦公衡》前四句就是:“白露见日灭,红颜随霜凋。别君若俯仰,春芳辞秋条。”后两句是说,窦公衡离开李白已半年,但李白看来似乎只是身体一俯一仰的功夫,似锦春花就变成了秋叶飘落了。他的《独不见》中,“春蕙忽秋草,莎鸡鸣曲池”,其中的“忽”也是“一瞬间”的意思。蕙类似兰花,春天开放,莎鸡即纺织娘,秋季鸣叫。
在这类咏时、叹时的诗词中,可能知道宋代朱熹《偶成》的人最多:“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主要由于前两句对青少年的特别警示作用。其实汉代佚名的《金缕衣》也是一首著名的惜时诗,只不过后两句常易被人误解罢了:“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我理解“折花”乃指“折桂”(古代“进士及第”),“空折枝”就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不过,正如宋人杨万里在《苦寒》中说:“畏暑常思雪绕身,苦寒却愿柳回春。”暑热、苦寒实在难熬,能不能不要寒暑,只过春秋?
推荐阅读
- 为什么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很多人出身贵族!
- “匹夫”在骂人时有微贱之意,其最早在春秋战国之前出现
- 为什么孔子的仁爱思想,在春秋时期不受欢迎?
- 张乐平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特展——绘事春秋
- 《千山锄头乐》
- 中国历史上的顶级富豪
- 因郑阿春的名字而避讳《春秋》为《阳秋》,典故皮里阳秋从此而来
- 先秦时代|春秋时期一场三国对战,齐国历经九代,终于报了祖先之仇
- 先秦时代|春秋战国时代的叛逆,楚国,为何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悲壮?
- 先秦时代|春秋战国时期的士兵制度是怎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