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为什么要从小接受国学熏陶?知乎有一个高赞回答深得人心:当你出门旅行看到落日飞鸟兴奋时,不再只会叫“诶,鸭子”,而是脱口赞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当你深山遇雪时,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当你春遇桃花时,能第一时间吟诵到“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为什么让孩子学“国学”大语文时代,孩子的知识储备里藏着未来】
文章插图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当一个人读诗多了,诗词也便成为一种本能,一种烙印,成为打开生活的另一种方式。(一) 气质,藏在国学熏陶里在经典熏陶中成长的孩子,不止是会应景地学会几句吟诵的诗词,那种被国学文化浸润改变的气质藏在举手投足间,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塑造着一个孩子。还记得《中国诗词大会》的16岁女孩武亦姝吗?她在台上气定神闲,对诗词信手拈来的表现,令无数人惊叹不已。“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武亦姝在“飞花令”中脱口而出《诗经》里的名句,忍不住令现场的评委无鼓掌称赞:十足的童子功啊!只站在台上,她一身的诗意便尽显无遗,满足人们对古代才女所有的幻想。而这,就是对“腹有诗书气自华”最好的诠释。
文章插图
也许很多年以后,那些读过的诗会被遗忘,但被国学浸润的美好则会沉淀在心里,镌刻进骨髓里。一如我们吃过的菜,喝过的汤,最后都成长为我们的血肉,在关键时刻,一触即发,喷涌而出。(二)气概,蕴育在国学经典中人之一生,要学的东西很多,为什么不能少了国学?有人说:“从小学国学的孩子不会变坏。”然而,在大师的眼里,国学之学却来得更加深刻。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院士,从小读得最多的就是《唐诗宋词》,几乎在很小的时候,妈妈就要求他一天背一首。后来大一点,杨振宁的父亲每天会花上一个小时教杨振宁读《孟子》。教了一个半暑假,杨振宁就把将近三万八千字的《孟子》从头到尾都背了下来。多年以后,杨振宁回忆说:“读《孟子》,让我学到中国人的智慧哲学,对我一生的思路都有非常重大的影响,远比那时候我的父亲教微积分,找一个家庭教师教我微积分要有用得多。”
文章插图
国学经典,几千年积累的文化精髓,蕴藏着人生常理,教导人生常行,是人类最有价值的思想指导。国学,更是人生哲学。有同样感慨的还有李嘉诚。有一次在接受美国杂志采访人员劳特斯采访时,李嘉诚被问到:你能成为华人首富,是因为什么?勤劳?是比别人聪明?比别人更会沟通?“气概!”李嘉诚的回答只有简短两个字,而被追问怎么才能培养出“气概”时,李嘉诚感慨:“儿童时期学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诗经》、《老子》、《庄子》等,这些知识弥足珍贵,它令我终身受益!”
文章插图
虽说只有初中毕业文化,可从小被精神喂养的李嘉诚却在国学经典中学到了气概,譬如刘备匡扶大汉,譬如宋江聚义。国学经典,犹如一位智慧老人,潜移默化影响着孩子,越随着年龄增长,越能够让孩子体会深刻,运用到生活、工作、学习、处事中,游刃有余。(三)国学经典,“大语文”的制高点自从新课标改革后,“得语文者得天下”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从近年的语文高考卷中可见一斑,“大语文”素养积累,越来越成为拉开孩子距离的重要标尺。那么,到底什么是大语文?其实“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文从工具性转化为生活性,考察语言认知,文学常识,阅读理解,写作表达,文化素养等综合能力。二是“大语文”大而不浅,讲求对语文的深度认知和应用能力,特别加重了对国学、传统文化的考核比例,考察孩子的输出能力。因此,从小对孩子做好国学启蒙,是为孩子铺垫“大语文”学习的沃土,为学龄后提供丰沃的知识储备。
推荐阅读
- 红楼梦里,贾琏为什么老喜欢地位低下的女人这样分析你可赞同
- 封神榜三位圣人的实力那个最强,为什么元始天尊成为最后的赢家?
- 西游记,为什么孙悟空早就知道,他已经飞出了如来佛祖的手掌心
- 孙悟空为什么那么强原因是有两大神通,只是很少使用
- “为什么没人收孙悟空当坐骑?”哈哈哈怕被毛扎可还行?
- 天蓬元帅掌管8万水兵,为什么配不上一个嫦娥?
- 李白为什么写下“长风破浪会有时”这首诗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
- 曹植为什么会怀才不遇?才高八斗的确不假,醉酒误事也是真
- 寇准作为一代名相,为什么结局却这么凄凉
- 为什么一定要读《地藏经》四位高僧大德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