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封泥:跨越秦汉的封缄“密钥”

秦封泥:跨越秦汉的封缄“密钥”】关注我们,让每一个中国人都爱上写字
它,是古代信函文书封缄的实物遗存,是秦人用泥土铸就的一部美学史诗。它,是一幅幅“袖珍式”的书法作品,带人穿越回2000多年前,感受秦小篆的无穷魅力。它,是继秦兵马俑、秦简牍之后,秦地下文物的又一重大发现,对中国历史的佐证与补充引得世人关注,是秦汉历史、地理研究及中国古代职官研究的一次重大发现。它就是现藏于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的秦封泥。
秦封泥:跨越秦汉的封缄“密钥”
文章插图
“右丞相印”封泥
一枚枚小小封泥,见证了那个辉煌强大的秦王朝的风风雨雨,直到20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向世人诉说着大秦的故事。
姓名:秦封泥
年龄:2000多岁
职称:国宝级
户籍登记时间:1995年
出生时间:战国
现住址: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
1 秦封泥的西安故事
1995年11月20日,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乡相家巷村村民赵臣言,在位于汉长安城桂宫遗址东北角外侧的地里挖粪坑时,挖出了许多“带文字的泥坨坨”。
秦封泥:跨越秦汉的封缄“密钥”
文章插图
何全喜现场向参观者演示封泥封缄的过程
赵臣言发现的“带文字的泥坨坨”是秦封泥的消息一经传开,立即引起文物考古界、书法篆刻界的震动。时任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馆长的傅嘉仪对这批封泥的情况非常关注,为使国家重要文物不致流失,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于1997年春接收了这批封泥中的700余枚精品。
其后,西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先后赴遗址所在地展开勘察与发掘。经初步整理研究,这些封泥被确认为秦代文物,对秦代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什么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乡相家巷村可以发现这么多秦封泥呢?经专家考证,原来,西安市未央区六村堡乡相家巷村曾是秦甘泉宫所在。
秦甘泉宫即“南宫”,秦始皇曾在这里处理政务。据《汉书·刑法志》载,秦始皇大约每天要看30公斤重的公文,所以在南宫遗址附近可以发现这么多封泥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些小小的“带文字的泥坨坨”何以能够完好地保留到今天呢?秦文化研究会秦封泥专业委员会理事何全喜这样解释:“在文件启封后,封泥的使命就完成了,大量封泥会被当作办公垃圾处理掉。在焚烧办公垃圾的过程中,火的热量把封泥陶化了,因此这些‘带文字的泥坨坨’才得以留存至今。”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地陆续出土了一些封泥,但像西安相家巷村这样集中、数量大、品相好,又有考古资料补充的发现,是前所未有的。就其中资料最为完整、最具代表性的秦封泥来看,它对于研究秦汉时期的职官、地理、文字、书法、印玺艺术等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是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填补了秦史研究的空白;二是提供了秦汉印玺与封泥的断代标准;三是为书法篆刻艺术工作者、古文字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傅嘉仪这样说。
2 秦汉时期最重要的保密手段
在现代,重要的书信、文件多加盖印章以表明签署者的身份,并用胶水封口、骑缝签章等手段确保私密。那么,我国古代如何处理类似的情况呢?答案之一就是封泥。封泥类似于“火漆”,不过封泥的产生更为久远。
对于早期的封泥来说,封物是其主要功能之一。根据出土文物可知,春秋战国至汉代的数百年间,封泥曾被广泛施于坛罐、竹笥,用于封存食物、钱币等。
秦封泥:跨越秦汉的封缄“密钥”
文章插图
坛罐包裹与封泥使用情况示意图
用于简牍封缄是封泥的另一主要用途。据考证,魏晋之前,公私文书的载体以竹木制成的简牍为主,不仅有关政治、军事的内容需要密封验证,个人信函也带有一定私密性质。因此,在传递过程中,为防止私拆,都需要封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