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五”啥意思?有典故来源吗?( 二 )


古典名著《金瓶梅》是明代中期作品 , 生活史料价值较大 , 书中记述了大量的家长里短 , 生活琐事 , 在西门庆家里 , 斥人、骂人、咒人一个比一个有水平 , 也没见“二百五”的用法 。《红楼梦》是清代早中期作品 , 里面也有许多俚语俗语 , 也没见“二百五”的说法 。就现有的资料来看 , “二百五”作为一个词汇义项 , 最早见于清代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发表于1903年-1905年)第八十三回 , 里面有:“原来他是一个江南不第秀才 , 捐了个二百五的同知 , 在外面瞎混 。”
2、“半吊子”和“二百五”
“半吊子”是汉语中常用的一个熟语 ,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 , 其意思是指:①不通事理、说话随便、举止不沉着的人;②知识不丰富或技术不熟练的人;③做事不仔细、有始无终的人 。“半吊子”与“二百五”意义相近 。
在我国古代 , 最常见的货币是铜钱 , 而铜钱一般为圆形方孔 。为了便于携带和计算 , 至迟从汉代起 , 人们就已开始时将铜钱用细绳串起来 , 这种穿铜钱的绳子在汉代时被称“贯” , 如《史记--平准书》中就曾说:“京师之钱累巨万 , 贯朽而不可校 。”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 , “贯”又成了货币计量单位 , “一贯”相当于一千文(由于铜钱正面铸有文字 , 故一枚铜钱又称“一文”) 。可能是由于钱串提起时往下垂吊的缘故 , 到了清代“一贯”又被称“一吊” 。而半吊(即五百文)为一吊的半数 , 不满串、不成吊 , 所以人们就用 “半吊子”(或“半吊”)来喻称多种不好的人或事物 。
江淮一带的方言中 , 半吊子的含义是很丰富的 。有的人说话不实在 , 办事不地道 , 人称半吊子;有的人一知半解 , 夸夸其谈 , 满瓶不动半瓶摇 , 人称半吊子;有的人在某种场合下 , 应当说的话不说 , 不当说的话却大说 , 且不顾对象 , 人称半吊子;有的人应该办的事他不办 , 或慢慢吞吞、敷衍了事地办 , 不该办的事他却大办、卖命地干 , 人称半吊子;有的人办事有始无终 , 或不善始善终 , 人称半吊子;有人错把谬夸当恭维 , 而且越听越来神 , 弦外之音丝毫不察 , 人称半吊子;还有没点倒数 , 不晓得哪里归哪里 , 人也称半吊子 , 如此等等 。
“二百五”是“半吊子”的“半吊子” , 贬义色彩要更重一些 。
3、“二百五”源于“半吊子”的逻辑分析
相对于一吊子 , “半吊子”就是达不到标准 , 达不到要求 , 有差异 , 有距离 , “差把劲”“差把火”“差心眼”“脑子跑气进水了不够使”“二把刀”“二杆子”“半瓶醋” , 等等 , 都是不够水准的意思 。江淮地区 , 俗语中有“初二把” , 意思是新手“二把刀” , 即比“二把刀”还要次 。还有一个词叫“十三点” , 大约来源于麻将里有十三不靠 , 与“二百五”意思差不多 。东北方言俗语中有个词叫“二” , 大约是与“一”相比有点差 , 说你这个人很“二” , 也是与“二百五”相似的意思 。
“二百五”啥意思?有典故来源吗?】所以 , 大体上讲 , “二百五”是清代后期才有的词汇 , 没有典出 , 是民间俚语俗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