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作家邦达列夫小说《选择》,把莫斯科保卫战表现得太过凄惶( 四 )


作者借主人公大发议论:“不是美拯救世界,而是真理,是人类在不可避免的死亡面前都是平等的,无力的,这个人人应该懂得的真理。一切人都应该懂得它。是在死亡面前一切人的可悲的无力,而不是强大。在这方面是没有别的出路的;才华、荣誉、地位都无能为力”。
当用死亡作为人生的至高准则的时候,那么在这一阴影裹胁下的所有的人类的精神存在,都处于一种不堪一击的尴尬地位。
小说里的伊利亚最后选择了自杀,正是这种悲凉结论的一个必然的行为结果。
 苏联作家邦达列夫小说《选择》,把莫斯科保卫战表现得太过凄惶
文章插图
在苏联还存在时,邦达列夫的作品里的愤慨与忧思,会被看成是“为赋新诗强说愁”的故弄玄虚,但是当苏联真的解体之后,他的小说里的那些模糊的、暗指的、指桑骂槐的叙述,都有了确凿的应对。
也许当时邦达列夫并没有意识到他的小说里表现的那种虚无主义形态,会导致一个信仰的集体垮台,所以他日后后悔过,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邦达列夫作为一个超级敏感的作家,他已经感受到了社会体系里弥漫的遍被华林的大厦将倾的先兆,就像《红楼梦》里大观园后花园里惊悚地传出的悲音凄调一般,他将这种感受写进了他的小说。所以,小说文本,不论它是多么高级,还是平庸,都是一个社会情绪的传声与沉淀。
 苏联作家邦达列夫小说《选择》,把莫斯科保卫战表现得太过凄惶
文章插图
苏联作家邦达列夫小说《选择》,把莫斯科保卫战表现得太过凄惶】今天我们重读苏联文学,更为优越的能够通透地解悟其中隐讳内涵的制高点意义,就是因为我们知道苏联崩溃后的结果,那些当年无法解透的迷障,其实都预示着一种通向未来的谶言与预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