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刘备临终之时 , 刘禅年十七岁 , 蜀汉集团还不稳定 , 能够选用的人才除了大将赵云、魏延 , 就是重臣诸葛亮和李严 。那么在这些人中 , 刘备选择托孤重臣 , 自然首选诸葛亮 。而选择诸葛亮的原因则是因为诸葛亮的个性与追求有关 , 诸葛亮不是一般的谋臣 , 他是一位有理想的政治家 , 在东汉、魏晋时期 , 名士都有理想 , 做人做事也都有底线 。而忠诚于正统 , 是他们出仕的底线 。所以刘备选择诸葛亮的时候 , 还加了一条 , 说刘禅若是不成器 , 你就自己取而代之 。当然 , 刘备如此说 , 不过是试探 , 是为了确保诸葛亮更加忠诚 , 而诸葛亮自然是跪地发誓 , 眼泪直流 。就这样 , 刘备闭上眼 , 算是放心了 。
诸葛亮辅佐刘禅之后 , 被封为武乡侯 , 领益州牧 , 具有开府的权限 。这个政治权限在三国时期只有一代枭雄曹操有过 , 诸葛亮是第二人有此政治待遇 。那么诸葛亮辅佐刘禅期间 , 主要做了什么呢?总的来说 , 有两件主要的核心事:一是依法治国 , 二是以攻为守 。
依法治国不仅是刘备和诸葛亮的政治理念 , 更是蜀国的国情需求 。因为蜀国是有三大利益集团组成 , 一是刘备旧部、二是荆州集团、三是益州集团 。在这样的情况下 , 如何权衡各利益集团的利益都做不到一碗水端平 , 所以不如实施依法治国 。这样以来 , 至少能够获得老百姓的拥戴 。关于这一点 , 详细情况比较复杂 , “说历史的女人”将另做文章专门来写 。
诸葛亮除了对内实施依法治国之外 , 对外则实行以攻为守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要以攻为守?蜀国的国情和国力允许吗?曹魏真的是那么好打吗?我们且回到历史之中 , 看看这些原因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从地理上看 , 蜀国并不适合发兵攻打曹魏 。因为益州地理偏狭 , 不便用兵 , 粮草运输也极为困难 , 出来一趟都极为不易 。而曹魏又是三国中最强大的一方 , 蜀国根本没有打赢曹魏的任何有利条件 。但是这一点 , 后来的史学家能够看到 , 相信当时的诸葛亮肯定也很清楚 。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发动北伐?
其实原因有两点:第一点是诸葛亮的政治理想 , 因为刘备的口号一直都是以复兴汉室为目的 , 而这一点跟诸葛亮一样 , 但这一点喊一喊就可以了 , 想复兴也得看时机 , 而且后来刘备都干脆自己称帝了 , 所以这一政治理想基本上都已经化为泡影了 。那么看第二点 , 这一点很重要 , 是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 , 不得不面对 。
那么这个现实问题是什么?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得很明白:“今天下三分 , 益州疲弊 , 此城危急存亡之秋也 。”意思就是益州地域偏狭 , 十分弱小 , 目前虽然能勉强存活 , 但若不去主动进攻 , 开拓进取 , 早晚都会有被灭掉的危险 。那么既然如此 , 诸葛亮索性就选择北伐 , 通过武力去碰碰运气 。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但是诸葛亮的运气不怎么好 , 因为诸葛亮需要面对两个问题:第一是蜀国内部反对北伐的呼声和阻挠 , 第二是司马懿 。这两个原因 , 尤其第二个 , 几乎让诸葛亮耗尽心力 。正所谓:“诸葛亮北伐 , 有心无力 。”而后面还有一句就是:“司马懿掌兵 , 大祸临头 。”
司马懿真正掌握兵权是在诸葛亮第三次北伐 , 占领武都、阴平两郡之后 , 魏明帝任命司马懿为大将军、大都督 。此后 , 司马懿一直成为曹魏对抗诸葛亮北伐的坚固堡垒 。一直到公元234年 ,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 , 也没有撼动曹魏任何一寸防线 , 而自己也累死在五丈原 。
推荐阅读
- 刘备在《三国演义》中,哭了至少不下30次?哭对他究竟有多重要
- 三国死得最悲壮的大将,他们一死天上必有将陨落,可谓天地同悲!
- 三国最有气势的七句话,特别最后两句说出来,足以吓退千军万马!
- 中国文学简史 魏晋南北朝文学:陶渊明
- 三国之公孙家族第三篇:雄踞辽东
- 三国演义6句话,道尽男人一生况味。
- 三国演义中,最具有悲剧色彩的两个角色,吕伯奢和陈宫
- 金庸没写三国故事?其实写了,此人是三国龙套,被金庸写成了宗师
- 三国演义几场顶级武将的巅峰对决,看看有没有你心目中的那一场
- 《三国演义》赵云为何有三个?揭露背后的原因,出乎很多观众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