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跟风苹果,智能手机厂商赚钱越来越难还是越来越懒?( 二 )


以iPhone 11 pro max为例 , 64GB储存版本和512GB储存版本除去储存容量外没有任何差别 , 但两者的价格相差3100元 。 而市场价格500GB Nvme闪存的约为500元 , 仅此一项的利润 , 就超过一部2000多元中端手机的售价 。 如此简单的策略就能带来巨额的利润 , 怎能不让人心动?
而取消耳机孔 , 推出真无线耳机则是另一场饕餮盛宴 。
2016年 , iPhone7系列发布 , 以防水和接口过于老旧为由取消了耳机孔(然而带有耳机孔的三星、索尼等品牌的手机都有着良好的防水性能) , 作为替代策略 , 苹果推出了Air Pods 。
在发布一代的两年后 , 2018年 , 凭借着高利润和高销售量 , Air Pods的年利润达到108亿元 , 而作为对比 , 同年小米全企业的净利润约为85亿元 。
而根据trategy Analytics研究报告中的数据 , 2019年Air Pods的销量达到了惊人的6000万部 。 仅仅三年 , 苹果就将蓝牙耳机的风潮吹遍了世界 , 也让自己赚的盆满钵满 。
有趣的是 , 曾经在自家产品发布会上嘲讽苹果没有耳机孔的三星 , 在坚持了两年后 , 也取消了耳机孔 , 而自家的无线耳机Galaxy Bus也已经更新两代了 。
三星跟风苹果,智能手机厂商赚钱越来越难还是越来越懒?文章插图
说到这里 , 相信大多数读者都已经看透了退化背后的逻辑——手机厂商对利润的追逐 。 商人逐利本无可厚非 , 但是不顾消费者使用体验 , 不想着共赢而是单方面压榨 , 真的做得长久吗?
“跟风”恐成为潮流
回归到充电头这件事来 , 这次国产安卓会不会跟风?
根据以往的历史 , 很难想象国产手机品牌不会去跟这波风 。 其实说“跟风”也不太准确 , 早在2015年 , 小米雷军就有过尝试 , 产品不再标配充电器 , 而是可以打包优惠购买 。 但困于市场影响力 , 终究是魄力不足 , 此事在抵制和骂声中不了了之 。
IDC的数据显示 , 三星2019年全球出货量为2.95亿台 , 苹果出货量为1.91亿台 , 对他们来说 , 苍蝇再小也是肉 , 取消充电器 , 每台削减的成本累积起来就是以亿为单位的利润 。 而苹果和三星在今年取消充电器 , 不仅仅是对配件利润追逐的长期考量 , 也是对的疫情的应对策略 。
在今年疫情的影响下 , 国际市场运输成本普遍上涨 。 根据环宇顺鑫物流创始人刘友发的说法 , 当下的航空运费最贵的已经去到了一百多块每公斤 , 达到了历史从未有过的高位 , 而且运价频繁调整 , 今天报给客户的价格 , 到了明天航空公司又涨价了 , 结果就是今天接的货 , 到明天可能就得亏钱出了 。
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的苹果、三星 , 制造地均集中在中国和东南亚等国 。 根据智能相对论的了解 , 为了保证新品在世界范围内的及时供应以及同时发售 , 苹果手机一般采取空运 。 而根据相关机构的测算 , 取消充电器后 , iPhone 12的包装盒体积相比上代减小了约50% 。 包装盒体积缩小 , 重量减轻的iPhone12 , 既缓解了疫情下的航空的运输压力 , 也节约大量的运输成本 。
取消充电器 , 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香”的决定 , 而对国内厂商来讲 , 目前跟风的动力尚且不足 。
得益于疫情的控制 , 国内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销售 , 运输成本并不高 , 缩小包装增加运输量的做法很是鸡肋 , 远不及口碑流失的影响 。
另一方面 , 在电池容量迟迟没有得到突破的情况下 , 而对续航要求越来越高的当下 , 提高充电功率是国内手机厂商重要的竞争点 。 国产高端手机的充电功率已经来到了65w、100w、甚至120w 。 高功率充电往往需要特殊的线材和适配器 , 如果取消 , 把这部分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 降低了产品竞争力 , 得不偿失 。 而中低端往往对价格敏感 , 需要消费者自购充电器恐怕是短时间内难以接受的 。
所以说 , 在短时间内 , 国产跟风是件不太现实的事情 , 毕竟在iPhone取消耳机孔三年后 , 还有很多机目前依旧标配 。 但是长期来看 , 等到整个市场对此的容忍度来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 , 高功率充电器也逐渐普及的时候 , 迫于成本和环保的压力 , 国产厂商恐怕也会取消附赠充电器 。 到时恐怕只会为苹果挽回更多的颜面吧 , 毕竟无论是好是坏 , 苹果又做了一次“创新”的引领者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