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群都是鸡肋吗?有一个人把微信群建成了粘性最强的乌托邦社区( 二 )
这样在有感觉的状态下写出来的文字放到群里 , 自然会引发群友的膜拜 , 同时也刺激了其他人 , 写出更高质量的稿子 。 所以看起来五百字是一个低门槛 , 但在某种程度上却催发了群友们自发的高要求 。
当然那是刚开始状态好的时候 , 而我们一旦忙碌起来之后 , 难免会有状态不好的时候 , 这时候你凑出来的500字自然就会被大家选择性忽略 , 而有感觉的人自然又成为这一天最被关注和赞美的人 。
于是每天都有新的作品诞生 , 每天都有好的稿子会被自动筛选出来 , 长期保持高质量写作的人就成为了这个群里的红人 , 偶尔群里出现一个“现象级”的作品 , 会引发整个群的讨论 , 大家抒发感动或者发表不同的意见 , 整个群一片生机盎然 。
甚至在这个群里 , 随着交流的深入 , 开始自然而然地生发了很多奇奇怪怪的有趣的关系 , 比如某男和某女的文字感觉很像 , 群里就要开始炒“CP”了 , 比如某人跟某人气场很合 , 自然会产生更多精神上的交流——大家虽然不在一个地方 , 但是每个人的人格体都通过文字、语言展示出来 , 让我们能瞬间触摸到更为深层次的对方(当然也会存在伪饰的可能) 。
另外 , 这个群里女性居多 , 跟刚性的男性相比 , 女性的思维更接近自然的人性:她们心怀美好 , 温柔善良 , 有诗意 , 比男性更具备感知自然的能力 。
根据我的估测 , 这个写作群 , 大多数人在群里活跃的时间平均达到了一个小时以上 , 在春节比较闲的那几天 , 甚至能达到两到三个小时 。 就我自己而言 , 我曾经有过半天的时间完全泡在这个群里的经历 。
这样的活跃度 , 我从来没有在其他群里感受到过 。 这么长的活跃时间 , 我也是第一见到 。 这样的内心满足感 , 以及存在感 , 我也是第一次体验到 。
一个月的时间 , 不断有人坚持不下去 , 自然而然地被淘汰 。 大家因为这样的淘汰制度 , 产生了很强的危机意识 , 但同时也让大家开始习惯每天的写作 。
一个月之后 , 这个群真的就像线下的班集体一样 , 天天在一起写作、分享、交流 , 互相产生了很浓厚的友情(当然 , 或许也有爱情) 。 而跟班集体不一样的是 , 大家在这个群里分享的都是比较隐秘的、比较灵魂一些的情绪 , 所以我们看起来要更亲密和熟悉 , 我们之间的“共振”也会更多 , 找到跟自己相似的人的几率也会更大 。
这时候 , 群管理员在干什么?她其实除了收作业、清除违规人员、邀请人分享写作技巧、教新手一些方法这些基本的维护工作之外 , 跟其他微信成员一样 , 她也在写作业 , 跟其他成员一样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格体存在 , 没有任何特权 。
这其实很考验管理人员 。 你把自己放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老师?班长?话题制造者?都不是 , 你只要做好你自己 , 做一个自然的人 , 说一些人话 , 就OK了 , 而这些 , 这个群的群主都做到了 。
发现了吗?由于制度的设计出自天然 , 这个群看起来是没有任何阶层的 , 没有老师 , 没有班长 , 没有管理者 , 没有对立和小圈子 , 没有党派之争 , 每个人都几乎处于平等的对接 , 这个群里一切好玩的东西、一切美妙的关系都是基于写作这件事自然生发而来的 。
而群里的每个人都是主体 , 他们不再是坐在舞台下鼓掌的人 , 他们都走上舞台 , 按照自己的个性和喜好去扮演自己 , 或者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角色 , 每个人都是主角——这几乎可以说是一个线上的民主社会雏形 , 是一个精神的乌托邦社区 。
我在群里的角色有过几次转换 , 之前是蠢萌和纯情的小正太角色 , 深得群里的文艺大妈们喜爱 , 后来逐渐熟悉之后 , 终于本性暴露 , 开始不断地“污”和“基” , 被大妈们各种唾弃 。 群里有一个好基友 , 叫禅二哥 , 一副道行高深、道貌岸然的样子 。 他说 ,
无为而治 , 绝对不是什么都不做 , 而是你做了正确的事、合乎自然的事 , 根据人性做出了最好的制度设计 , 构建了一个良好的生态 , 然后才能无为而无不为 , 让整个生态自发地生长 。
推荐阅读
- “儿媳,哪有女人要让自己老公做家务的,这都是女人该做的事情”
- 刘诗诗怒怼奶奶上热搜:“女儿都是赔钱货”
- “儿子,财产都是你的,外人抢不走”弟弟的回答,让姐姐泪流满面
- 90后夫妻撑不下去,选择离婚的原因,大都是因为这些!
- 许玉兰结婚十年,天天都是这样算计着过日子的
- 为什么很多公司强制要求员工加班到年底?老板都是怎么想的?
- 首都|亚洲唯一没有首都的国家,九成人都搞错了,知道的都是牛人
- 你要记得,无论时光怎样改变,你永远都是我心中的暖
- 情感|女生喜欢上一个人会有几种表现,你一看便知,都是满满的小心思
- 高段位的人都是如何挽回爱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