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珍贵!32年间的两岸家书写了什么故事?( 二 )


文章插图
△寻亲之旅让范植明穿越时空又看到了年轻时的母亲。
03
合力为家书建个“家”
福建、台湾一衣带水,唐宋以来,大量移民从福建直渡台湾开发宝岛,因此,在2300多万台湾汉族同胞中,祖籍福建的约占86.4%。2019年5月,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开启新一期面向海内外征集海峡两岸往来书信活动,截至目前,该馆已收集到1700余份两岸往来书信。
在此前的2015年,由国台办《两岸关系》杂志社、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泉台民间交流协会等部门曾共同举办一期“共同的记忆——两岸家庭老照片家书展”,被列入国台办当年的对台交流重点项目。其中《心系家乡、竭诚奉献的王超英先生》《叔公梁安慈的故乡情——到台湾拜访叔公梁安慈小记》等家书,在两岸产生很大震动。其中台胞高秉涵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两岸民众。
高秉涵祖籍山东,几十年居住台湾,与大陆的家人一水相隔,只靠书信与大陆亲人联系,到母亲去世,也未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直到1991年才与兄弟姐妹相聚。随后,高秉涵辞去工作,辗转两岸,前后把100多名老兵的骨灰带回大陆。
“面对一件件熟悉的家传文物、一幅幅两岸一家的记忆图画,许多台胞感叹,在这里,自己像是一只漂失多年的风筝被主人找了回来。通过这些老照片和家书,也触发参观者产生浓厚的家国情怀,以及期盼两岸统一团圆的迫切心情。”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家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丁长期从事家书征集工作,在他看来,从家书中可见两岸共同的道义传统,在家书中生成共同的家国情感,这正是“为家书建家”的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也是在做抢救历史的工作。”张丁介绍,现存的两岸家书的作者主要是20世纪40年代赴台的人员,如今健在的已经不多,他希望两岸有关部门尽早联合开展家书征集活动,挖掘其中的故事,编辑出版、展览展示,促进两岸紧密联系,共同发展。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采访人员:修菁
编辑:莫愁
审核:周佳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