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能给出答案。陈寅恪欧洲留学16年,却无一顶博士帽,可他却被人称之为“教授的教授”。学历、文凭重不重要?当年,清华录他为导师,清华校长梅贻琦对众人是这么说的——“此导师之职位,非陈寅恪不可,虽无一纸文凭,却是三百年来不出一个的大师。”放眼整个清华选老师,不是不是留洋人才就是国学大师,唯有陈寅恪是一例外。一、漫漫求学路,陈寅恪却无一学位1890年7月3日,陈寅恪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集书香、医药于一体的名门世家。他爷爷陈宝箴曾任清朝湖南巡抚,是晚清时期著名的维新派政治家;父亲陈三立是大名鼎鼎的“清末四公子”之一。
文章插图
陈寅恪受良好家境的熏陶,自幼勤学好问,喜欢钻研,再加上极具天赋,青年时期就深谙四书五经、算学、地理等知识。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随着祖父和父亲政治生命的终结,10岁的陈寅恪亲眼目睹了一代世家如幻梦般的消失。
文章插图
特殊的家庭背景,激励着陈寅恪更为刻苦努力地研究学问。光绪年间,陈寅恪随兄长一同东渡日本,从此开始了长达十二年的异国求学生涯,足迹遍布日本、美国、法国、瑞士等。他精通十几个国家的语言,却从不在外人面前显摆。他十二年的求学生涯,却未曾获得一个学位。众人趋之若鹜的名利在他的眼里并无意义,那一纸文凭也不过是废纸一张。梁启超曾说:“我一生写了不少文章,也算是著作等身了,可是把我的所有著作都加在一起也比不上陈寅恪先生的一小片论文。”因为陈寅恪出身名门,加之其学识渊博、才识过人,他在清华任教时又被尊称为“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文章插图
二、清华国学院的四大导师,只有陈寅恪是布衣20世纪上半叶,清华大学校长被学生赶走是常见的事情。当时,受时势的影响,秘书罗家伦准备出任清华大学的校长,却遭到了同学们的强烈抵制,后来几位也都仓皇下任。1931年,梅贻琦受命担任清华校长,结束了清华校长职位人员动荡的局面。
文章插图
梅贻琦上任后,便积极对学校教学制度和师资力量进行整改。他亲自聘选教师,不凭学历,只接受真才实学。经过选拔,梅贻琦最后确定了清华国学院的四大导师:留美博士王国维、维新领袖梁启超、国学大师王国维,还有一个就是无一文凭的陈寅恪。布告一贴出来,许多人都对陈寅恪表示怀疑。他们怀疑校长的眼光,也怀疑这位在国外游学多年却无一学位的陈寅恪。梅贻琦对众人的意见不予理睬,力排众议坚持聘请了陈寅恪。
文章插图
三、陈寅恪读书有其道,授业有原则陈寅恪上任后,在课堂上“狂妄”说出自己三不讲:“书上有的不讲,别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也不讲。”这话听着似乎狂妄自大,却不是人人都有这样的底气。开学不久后,陈寅恪的课堂大受欢迎,到后来,不止学生争先提前来占座听课,就连其他教授也会来旁听。正因如此,陈寅恪也被称为“教授中的教授”。陈寅恪将书分为三类:“最低限度读物、进一步学习读物、深入研究读物。”三类书中他强调第一类是必读书,且格外注重读原典。他认为“老书”有“原创性”、“基础性”,对于任何一个学科而言,读“原典”,永远不会过时。
文章插图
陈寅恪为何不考取博士学位呢?当年,陈寅恪的侄子也问过他同样的问题。陈寅恪坦然笑答:“考取博士学位并不难,可是一旦要考至少两三年要被一个专题死死束缚,就没有其他时间学习其他知识了,只要能学到学问,有没有学位并不重要。”
推荐阅读
- “华佗是印度人”,印度专家再次发声,清华教授认同并提出观点
- 十六岁考上清华的天才,却爱上好朋友的妻子,钟情一人且终身未娶!
- 他16岁考上清华,中国哲学第一人,却苦恋有夫之妻终身不娶!
- 给南开老校长张伯苓的寿礼:一部英文纪念文集的诞生
- 中国为什么不把“汉服”改成校服?校长说出大实话,万万没想到!
- 陈寅恪给清华大学考生出考题, 上联 孙行者, 此人回答后立马被录取!
- 他是清华高材生,却赚不到儿子奶粉钱,儿子饿死后,选择跳海自尽
- 梅贻琦的青梅之恋!校长夫人卖糕点补贴家用?学生:“他自找的”
- 校长办公室挂“江湖字体”,外行教书法,北大书法底蕴还剩多少
- 素有“清华才子”之称的他,明明还很年轻,为何非要闹自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