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顾无【引觞漫谈】"学而优则仕"自从它提出的那一天,就成为了中国读书人的金玉良言。家境贫寒的士子可以通过十年苦读一举翻身。读书,也成为了读书人的每日必修功课。不过,这样功利性的读书也会导致一个问题,既然最终的目的还是应付考试,那平常读书也只是读官方规定的那些书罢了,在绝大多数的时间里,也就是四书五经之类的圣人之书,这样的习气演变到最后,出现了明代八股文这样的极端案例。那些死读书的人,也就成为我们眼中的书呆子,从现在的眼光来看,一个书呆子的诞生,和书的关系其实并不大,主要还是你为什么而读书,读的是什么书,在读书的时候有没有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
文章插图
我个人认为,儒家一直以来的一个缺陷就是太过于歌颂圣人德行,对于人的私欲采取完全抹杀的态度,要求人人都是圣贤,这就割裂了自身与现实生活。读书人明明做不成圣贤,社会的舆论却要求他们处处为圣贤,这就导致了历史上如此多伪君子的出现。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现代教育里,我在大学之前,读的书基本不出课本范围和老师推荐的课外读物,这其实也就相当于带着目的去读书。初中喜欢读三国,还被班主任数学老师给制止,要我把时间拿出来复习功课。是到了大学之后,拥有了一个13层的图书馆,这才找到了读书的乐趣,开始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读,也在这个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读书带给自己的好处。也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而读书呢?
文章插图
【临其诗境】今天要欣赏的,也是一首与读书相关的诗歌。公元1177年,陆游已经是一位年过半百饱经风霜的老人,此时正身在成都。虽然在官场军队中摸爬滚打了许多年,作为一个读书人的本职工作却还没有丢掉。夜深人静的时候,陆游从一天的事务中闲下来,仍然会坐在书桌前,焚香点烛,开卷有益。然而,这首诗更加吸引我的并不是陆游坚持读书的精神,而是他在文中回答了“为什么而读书”这个问题。究竟在陆游眼中,自己一直读书是为了什么,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插图
【经典原文】读书宋代:陆游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文章插图
【条分缕析】上来的两句很不寻常,那个在临终诗中都盼望着光复中原的战士,在前两句中竟然表达了要放弃的念头。归去之心已定,即使没有五亩之园,丢掉如今享受的优渥生活也在所不惜。后面一句接着就说明了自己归心所在:我读书的初心本意,就是为了天下的芸芸众生,如果自己的坚持并不能为他们带来好处,那我又何必坚持?在封建时代,大概很少有读书人敢于说出自己读书是为了黎民百姓,也很少有人会有这样远大的抱负。绝大多数人,终究还是为了“货与帝王家”,为了自己一身的荣华富贵。也因此,周总理学生时代所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才有着巨大的震撼力。
文章插图
后面两句写到了读书的具体行止,说到了自己视力逐渐退化的现实。在夜晚昏暗的灯前,虽然自己的视力已经不如之前了,却还是坚持着读完了两万多字的书籍,认真研读案头的蝇头小字。这两句写得很具体,相信大家脑海中都有老人戴着老花镜认真读报纸的画面,陆游认真读书的样子在这两句中也是清晰可感,惟妙惟肖。古代的照明条件不如现代,读书在近代都导致了那么多近视眼,在古代自然更甚,许多文人都有眼睛不好的毛病,除陆游之外,另一个例子是白居易,白居易晚年的生活可谓养尊处优,可是他写给刘禹锡的一首诗中就提到了自己身上的种种病症,腿也不听使唤,眼睛也逐渐模糊,刘禹锡为了安慰他,写下了“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这一千古名句。
推荐阅读
- 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老中医》背后隐藏的真实故事,先祖和陆游韩世忠交好,令人感动
- 陆游和唐婉彼此深爱,却难逃离婚下场,只因陆游是个妈宝男
- 诗词歌赋|朋友给陆游写词,引用了八位历史文化名人的典故,连李白也在其中
- 诸葛亮53岁病死,他到底得了什么病?专家:名字都很熟悉!
- 53岁中国画家,豪掷4000万娶小29岁的非洲少女,如今生活让人羡慕
- 当你陷入低谷时,读读陆游这首诗,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
- 侠骨柔情 情场懦夫陆游与妻子唐婉相爱却不得已分开,以及用一首词间接害死了她
- 陆游最有气势一首诗,读起来慷慨激昂,让人热血沸腾,堪称经典
- 爱国诗人陆游一首记梦诗,心中求而不得,全在梦中实现,令人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