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唐遗宝”一直都是人们最喜欢打卡的展厅之一,何家村窖藏出土的精美文物,令无数慕名前来的观众连声惊叹。其中,有一件纯金的小梳子尤为亮眼,它虽然看似不起眼,但其制造工艺却是独一无二的。究竟是什么神奇的工艺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文章插图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1970年10月,在西安市郊外的何家村,一户村民建新房挖地基时,意外掘出来两个大陶瓮,而且里面还装满了各种精美至极的金银玉器。后来,文物专家们闻讯赶到现场,经过一番勘察和鉴定,并根据一些金器上的铭文,确定这批遗宝的埋藏时间,大约在唐德宗年间的泾原兵变时,故此专家们也推测,其主人可能是当时的尚书租庸使刘震,是因战乱逃亡而埋藏的。
文章插图
专家们经过清点,累计有1000多件文物,而且还都是当时皇室的日常用品,如各种银壶金杯,香炉钱币和玉带金饰等等,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代表了当时唐代金银器制造的最高水平,比如一件金梳背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金梳背呈半月牙形状,是当时妇女的一种头饰,如“舞处春风吹落地,归来别赐一头梳”(王建《宫词》),“满头行小梳,当面施圆靥”(元稹《恨妆成》)。
文章插图
在当时,金梳背算是一种很吸睛的装饰,故此其制造得肯定也要美轮美奂。专家们经过测量,该金梳背长约7.9厘米,高约1.5厘米,厚约0.34厘米,是由两块金片捶打在一起制造而成,外部还有精美的边饰。不过最令人感到惊奇的,则是它表面焊有无数细腻的小金珠,而且其直径都约在0.5毫米。金梳背距今已有一千多年了,专家们发现这些小金珠,不仅精美至极,而且还都毫无松动和脱落的现象,因此也不由的心生疑惑,古代工匠究竟是如制造出来的呢?一时间,专家们也都毫无头绪,后来请教几位金器制造的老师傅,才破解了金梳背的制造之谜。
文章插图
老师傅们经过观察,发现制造金梳背用的,是一种古老的金器工艺,即炸珠。在明代《天工开物》中,说明金器制造工艺时有提及到炸珠,它起源于汉代,但由于制造难度较大,且对焊接技术有较高的要求,因此一直到唐代随着和西方的交流不断深入,工匠们学到西方先进的焊接工艺,然后炸珠便开始兴起。炸珠工艺的第一步,是先将高纯度的黄金高温加热融化,然后用一个金属滤网搁在盛有水的木桶上。第二步,将融化的液态黄金趁热倒入滤网中,这样液态黄金就开始不停地滴落,遇水后形成颗粒分明的小金珠,然后将金珠捞起来选择大小合适的使用。第三步,将金珠在金梳表面排成相应的图案,再放在木炭上加热焊接即可。
文章插图
制造炸珠看似容易,但操作起来却十分困难。专家们为了验证该工艺,便亲自做了一次实验,结果发现还真不好制作。因为当加热的液态黄金倒入滤网中时,如果滤网的网眼太小,滴落的速度得就会很慢,最后都不等滴完就完全凝固了,而如果网眼太大,则滴下来的就不是金珠,而是金疙瘩了。专家们连制造的第一步都如此费劲,那后面几步的难度也就可想而知。焊接金珠不仅需要高超的艺术修养,更需要有熟练的技巧,因为将金珠放在炭火上加热到融化状态,然后焊接到金梳背上的时间极短,如果不能一步到位,那高超的金梳等制品是不可能被制作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