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古装剧的时候,我们经常会听到妻子称呼丈夫为“夫君”。很多人觉得这个称呼很有文艺气息,十分的喜欢。
实际上,在中国古代,妻子对于丈夫的称呼几经更迭,有一开始的“良人”,到后来“先生”、又有“郎君”、“官人”、“卿”、“相公”等等。
但夫君一词似乎流传的更加广泛,细细考究起来,这与男权社会分不开。大家都知道,受儒家道德约束,人的等级是很分明的,故而有“天地君亲师”的排列。
君就是君王,排在天地之下、万众之上。古代男子为一家之主,有管理之责,是家里的顶梁柱,可以为家庭撑起一方天地,为表尊重所以称为“夫君”。
文章插图
当然,现在我们在家里夫妻恩爱,妻子称呼丈夫为夫君,一来是作为调节男女情感的昵称,另外也有把另一半引为知己的意思。
大家都熟知宋代李之仪写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这里的君字,就颇富有“愿得一人心,白首不分离”的诗情画意在里面了。
文章插图
因为古时男人是一家之主,是家里的顶梁柱,那一旦家里的男人倒下,一般的家庭面临的境遇肯定是“天塌了”。
夫君一亡故,家里的妻小没了主心骨,这还在其次,对于尚在妙龄的妻子来说,面对的将是数十年漫漫的孤寂长夜。
在古代,人们将妇女守节看得相当重。丈夫死了之后,妻子要坚守贞操,抚育子女,直到老死,这样才会受到社会的尊重,甚至得到皇帝的表彰。
文章插图
虽然并不是说古代不允许丧偶妇女改嫁,只是改嫁的行为需要一颗很强悍的心,因为寡妇一旦改嫁,就会被社会认定为荡妇。儒家礼教要求妇女“从一而终”,不但在丈夫生前要贞节,死后更要守节。
对贞妇进行表彰的行为始于汉宣帝,但真正成为习俗,是理学提倡和官方表彰的结果。理学家认为“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改嫁就是失节。到了元、明两朝,社会特别鼓励寡妇为丈夫殉情,也就是丈夫死后妻子自杀陪葬的行为,称之为“殉烈”。
【 家里|这100座贞节牌坊告诉你,古代为何称老公为“夫君”?真相全是泪】到了清代,“殉烈”不再提倡,但更加重视寡妇守节抚养幼孤、侍奉公婆的行为。
文章插图
因为守节思想已经成为整个社会认同的行为规范,所以在古代,也上演了许多令现代人看起来荒诞不经的故事。
西晋有一本《列女传》,里面记载:三国时期,夏侯令的女儿嫁给了曹文叔,可是曹文叔年纪轻轻就死了,连一个子嗣都没留下。
夏侯令劝说女儿改嫁,“你有没有孩子,还这么年轻,怎么守得住啊?”她当时就割掉了两只耳朵以示抗议。又过了几年,夏侯令看女儿孤苦伶仃实在可怜,又苦口婆心劝她改嫁。这次,她割掉了自己的鼻子,以表明自己终生守节的决心。
又说,安定有个女子叫张芝,年纪轻轻守了寡。生逢乱世,她和两个嫂子一起被乱军给抓了去。为守住贞洁,她先后杀了两个嫂子然后自尽。
文章插图
在封建礼教地束缚下,许多女子在丈夫死后,要么被迫或自愿殉情,要么孤老一生,更有女子效仿《列女传》里面的例子,有的自残、有的毁容,以示守节的决心。
所以当我走进棠樾牌坊群,看着眼前的贞节牌坊时,脑海里无法抹去那些凄苦女子的身影,仿佛那些荒诞和凄凉的事情,在自己的前世曾经亲眼目睹。
推荐阅读
- “小人书”的历史,换一个角度来看,它从来没有被时代淘汰
- 《红楼梦》贾琏王熙凤为何住在贾政家里,原因不忍直言
- 老人的至理名言:跟别人再熟,也别把家里的这些事说给他们听
- 明朝|明朝灭亡前,官员个个哭穷;明朝灭亡后,家里的银子一分也没保住
- 文学刊物为何要被淘汰?家里找出的几件古董,总算明白原因了
- 老祖宗说“进家之蛇不可打”,为何家里的蛇不能打,有何道理
- 家里这些“废品”您可别丢了,甚至有的可换套房,快看看记住它!
- 民间俗语“穷搬家,富挪坟,家里不顺改大门”老祖宗的话在理吗
- 这位崇明收藏家,家里全是宝
- 沈家里,深藏老城的江南古建筑,同济大学师生曾每年来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