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猎
【唐】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观猎》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五律,这是王维诗中少见的“格高,语健”的好诗。此诗前四句为第一部分,写射猎的过程;后四句写将军傍晚收猎回营的情景,“草枯”二句,同是奇语,上句险,下句秀。写射猎之轻快、迅疾,则以“忽过”“还归”“回看”“暮云”带出。全诗有一种“雄悍”之气。通篇不出“观”字,而全得“观”字之神。这首诗的内容讲是一次普通的狩猎活动,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众多馆藏文物中,珍藏着十分壮观的巨幅作品,在它身上我们依旧能感受到当时狩猎时的景象,它就是《狩猎出行图》。
狩猎出行图之一
文章插图
《狩猎出行图》绘制于李贤墓墓道东壁南段,高1至2米,长8.9米,揭取时被切割为四块。为国宝级文物。这幅画以青山松林为背景,四十六个骑马狩猎者携弓带箭,扬旗持鞭,浩浩荡荡簇拥着主人纵马驰向猎场,殿后的还有两匹负重骆驼。整个画面气势磅礴,宏伟壮观,真实地再现了唐代皇亲国戚的奢华生活,是唐墓壁画中的上乘杰作。这部分为队首处的三名导骑。导骑腰佩弓与装箭的胡禄,前后二名导骑手拿马策,中间一人右手持四旒红旗,正骑马飞奔向前。
狩猎出行图之二
文章插图
在这部分画中,中间大队人马共有六排,束腰佩剑,驾鹰抱犬,前呼后应。行走在大队人马最前列的是一位身穿紫袍、体态雍容的男子。他的坐骑为一匹披鬃垂尾的白马,与其他人所乘的马匹均剪鬃扎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将马尾扎起这种做法早在秦朝便开始施行,秦俑中出土的陶马都是高挽成结的缚尾式。这是为安全所需,避免马在奔跑中互相干扰。
画中这匹白马的步伐呈现出不同于一般马的走姿,同侧前后蹄同时离地或着地,身体在同一水平线上左右摇动。这样的步伐可使马的鞍口平稳,骑马者没有前颠后仰之苦,不易产生疲劳。这种马在唐代文献中被称为“走马”,数量较少,只有极少数地位很高的人才可以拥有。由此分析,骑马者应是墓主人章怀太子本人。其余五排骑马者或穿翻领胡服,或穿圆领袍衫,黑色的幞头上系有红色抹额,有的随身携带胡禄等,还有的驾鹰携犬。在大队人马中还可见两骑手身后蹲着猎豹和猞猁,这也是用于助猎的动物。所有这些都形象地再现了唐代皇室贵族外出狩猎的阵势,也印证了初盛唐时期上流社会喜好狩猎的一种时尚。
小贴士
狩猎活动早在原始社会就已出现,当时主要是为满足生存需要,到了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狩猎成为一种强身健体、培养武士精神的一种娱乐活动。尤其是在唐代,唐太宗李世民更是把狩猎放在与国家统一、国泰民安同等重要的地位。于是在大唐的太平盛世下,狩猎就成为皇室贵族纵情享乐的一种重要活动。画中的人物无论地位高低,个个意气风发,个性张扬,在这种充满刺激和挑战的高速运动中极度表现着自我。
【 鞍马|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狩猎出行图之三
文章插图
狩猎出行图之三是分割后的第三幅。图中12名骑手疾驰飞奔,紧跟前方的队伍,有的扬旗挥鞭,有的笑语喧哗。后面的猎骑则不甘落后,接踵而至,其中一位身穿白色袍服的骑手正回首眺望,扬手向前,似乎正在吆喝后队的人马快点跟上。整个场面轻松而欢快,与前后画面形成完美的呼应。马上魁梧健壮的骑手,头带幞头,身着黄、白等色的翻领胡服或圆领袍衫,腰佩横刀弓箭,人马疾驰而过,留下的是淡淡的远山和狩猎苑囿的空旷与幽静。
狩猎出行图之四
推荐阅读
- 《有翡》之纪云沉:年少意气使他悔恨一生,至死未得谅解
- 《水浒传》晁盖曾头市中毒箭,到底是意外事件还是意气用事
- 意气风发|醉里挑灯看剑,语文老师口中的辛弃疾,只是意气风发的文弱书生?
- 三国两晋南北朝|荆州还是雍凉,夷陵之战并不是简单的意气用事,刘备是很有想法的
- 诗词|诗词:三十年来寄一心,乘风意气入书林
- 诗词歌赋|王安石写诗:政治家格局秒杀书生意气,宰相不是白当的
- 大全|幼儿园创意气球手工制作大全欣赏
- 纵古观今|刘备一世枭雄,看到了东吴的命门,夷陵之战绝非意气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