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龙吟虎啸,刘禅与诸葛亮)从《出师表》中可以感知,诸葛亮在先帝"辅佐之托"下,仍把20岁的刘禅当作孩子,北伐时始终不放心,像"婆婆妈似的"一直敦敦教诲,还指定了他认为的靠谱大臣监国。这充分说明"诸葛一生唯谨慎",他不擅于放权也不擅于培养使用人才的缺点,导致了"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凋零的局面,也导致了刘禅长期缺位,孔明事事亲力亲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结果劳而无功,最终北伐失败,自己也病死在五丈原。但就在诸葛亮理政的这十四年,刘禅只有按相父意见行令的情形下,刘禅也见缝插针地提出不宜劳师应休养生息等等见解独到的话,"相父南征,远涉艰难;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劳神思",但大权在握的相父诸葛亮一心一意北伐以报"先帝之恩",哪里听得进这些原本符合实际的异见呢?还有一个事例也可以证实后主刘禅其实是一个明白人,他傀儡似的执政不过是韬光养晦之举。公元234年,诸葛亮临终前,大臣李福受刘禅口谕问他,丞相去世以后,你的儿子诸葛瞻怎么安排呢?这一问才让诸葛亮明白,刘禅并不是一个傻子,他明白诸葛亮的忠诚,但诸葛亮一直把刘禅当作孩子管又管得太死板,刘禅其实是有想法的,只因为诸葛亮太优秀,位高权重,又是父亲钦命辅佐重臣,不得不敬重,兼之他温和的个性,懒得理朝堂上的勾心斗角,只好"示弱",韬光养晦地等待时机。
文章插图
(新三国,刘禅与诸葛亮)四、蒋琬、费祎、姜维理政时期的刘禅:显露过人才智,且有独掌朝政的亮点诸葛亮死后,蜀后主刘禅开始显露自己过人的才智,任命蒋琬为大司马,姜维为卫将军,主管军事;费祎为尚书令,主管政务,彼此之间互相制衡。蒋琬死后,刘禅"乃自摄国事",废除了丞相制度,开始独掌朝政。在蒋琬、费祎、姜维理政时期,刘禅其实是有作为的。名将魏延于公元234年被长史杨仪设计斩杀后,蜀后主刘禅并没有因诸葛亮生前认定的"反骨"论而对魏延斩尽杀绝,降旨"既已名正其罪,仍念前功,赐棺椁葬之",后来还找了一个理由直接把杨仪贬为庶民,可以说很智慧地大大笼络了武将为蜀汉效力。
文章插图
(老版三国演义,刘禅)公元242年,越隽郡夷人作乱,蒋琬提出水路出兵平叛,朝议形成"不可行"的一致意见后,刘禅马上派费祎、姜维劝说蒋琬暂勿出兵;后来姜维、费祎、蒋琬等大臣共商认为,羌胡人心存汉室,可结交。后主刘禅当即同意,立即任命马忠为镇南大将军,姜维为凉州刺史专司此事。后主刘禅的这一水平体现了他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善于倾听建议,果断作出处理。这哪是昏庸?公元249年,后主刘禅对魏将夏候霸真心来降,当即封他为车骑将军,并动情地安抚说:你的父亲是在战场上战死的。巧妙地化解了上辈之间的恩怨。这种用人手段岂是"无能"?从这些史实可以看出,蜀后主刘禅并不是庸主,他是有作为的。他能在诸葛亮死后,还维持了蜀汉27年的统治,若没有智慧和能力,这在波谲云诡、战争频发的的后三国时代可能实现吗?
文章插图
五、宠信黄皓及"乐不思蜀"的背后《三国演义》中记载,刘禅晚年专宠宦官黄皓,后来受降封安乐公后又"乐不思蜀"。这体现了刘禅昏庸,根本不想念蜀国基业,一心追求玩乐,属"扶不起的阿斗"。这两件事是怎么回事呢?宦官黄皓在诸葛亮理政时期,还只是一个"小黄门",因与年轻的刘禅玩得来而受信任。后来到了姜维接掌军政后,刘禅开始重用黄皓,意欲培养自己的势力与姜维相互牵制,姜维发现事情不对劲后,见黄皓根基已深,且善钻营,难以对付,怕受害选择了屯田沓中避祸。刘禅的帝王术没有发挥作用,以致后来黄皓专权干政,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司马昭攻破蜀国后,原本还有势力的刘禅选择了受俘投降,受封为安乐公。司马昭为测试刘禅是否真心归顺,有没有野心?就找来一些歌女天天为他跳舞取乐,问刘禅这样的生活过得可好?
推荐阅读
- 为了成就一部大书,他愿意奉献一生,看看司马光是怎样炼成的
- 受不了了!这些不正经的历史文物,把我都逗笑了
- 不可思议!如来为了取经事业能顺利进行,曾经对李世民下过毒手
- 放牛童子没有摘桃子给孙悟空吃他去五行山也不是为了看望孙悟空
- 刘备在《三国演义》中,哭了至少不下30次?哭对他究竟有多重要
- 铭记历史 致敬英雄 —共青城市多所学校组织师生观看纪录片《为了和平》
- 诸葛亮死后,刘禅下令清查其家产,得知真相,大怒当场摔杯子了吗
- 一辈子,你到底为了啥?
- 大量阅读语文成绩就会好吗?
- 三国演义6句话,道尽男人一生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