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忠炜,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
【光明书话】
长久以来,人们对秦汉时代法律知识的了解,主要通过沈家本、程树德等清末民初学者的律令辑佚之作;辑佚究竟在何种程度上能反映当时法律的面貌,却不无可疑。庆幸的是,在秦汉律令亡佚千余年后,拜考古学所赐,我们有机会见到当时的法律文献:不论是种类、数量,抑或是具体内容,均足以大豁阅者之目,呈现出一个前所未知的律令世界。
尽管在敦煌简、居延简等屯戍遗简中,偶尔会见到与法律相关的零星记载,但与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墓葬简相比,价值终究有限。墓葬出土的大宗法律文献,以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最为著名:
1975年岁末至次年初,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出土有《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效律》等500余枚。这是秦简的首次发现,也是秦律的首次发现。
1983年岁末至次年初,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有题名为《二年律令》的律令简500余枚,收录汉律28种、汉令1种;题名为《奏谳书》的法律简200余枚。这是汉律的首次发现。
这两批资料均已整理出版,是40余年来推动秦汉史研究的重要动力,英语、日语等多语种译本业已面世。张家山336号汉墓、睡虎地77号汉墓中,亦出土汉律若干种;新近,值得关注的是荆州胡家草场12号汉墓的资料:
出土律简三卷,3000余枚:第一卷无篇题,收录汉律14种;第二卷自题“旁律甲”,收录18种;第三卷自题“旁律乙”,收录13种;总计45种。令简两卷:第一卷自题“令散甲”,收录汉令11种;第二卷不见卷题,收录26种;总计37种。
从目前来看,出土法律文献的墓葬,均属于秦末或汉初时代,且集中见于今湖北地区,亦即秦汉时代的南郡。当时为什么会以律令等资料为随葬品呢?
或将随葬律令视为身份的标志,亦即,墓主人生前从事某职事,去世后家属会选择若干资料放入棺椁,一并埋入地下的世界。这些材料,有的是墓主人生前的实用之物,有的是出于随葬目的而制作的,属于“貌而不用”的“明器”。或以为随葬律令具有“镇墓”的效用:秦厉行“法治”的传统被推广,律令在现实中所具有的强烈震慑力,是有可能被移置于冥间而被赋予特殊功能的。“镇墓说”虽然没有文献支持,从楚地丧葬习俗的演变看,却完全是有可能成立的。
粗略浏览今所见秦汉律令篇名及具体内容,可简单归纳其主要特征如下:
其一,集类成篇,一事一律。也就是说,某类相关的规定,会构成一篇律或令。比如,贼律是关于谋杀伤人、斗殴等恶性犯罪的规定,田律多与田地制度相关;又如,赐律是关于赏赐的,秩律是对各级官吏秩禄的规定;再如,行书律是关于文书传递的,传食律是关于出行时的饮食待遇。
其二,诸法合体,不限刑律。其中有刑罚法律,如贼律、盗律、告律;但更多的是非刑罚法律:有近乎今天所说的民事法律,如户律、置后律;也有经济类、官吏法类、军法类、礼仪类及章程类等篇章,如关市律、钱律,置吏律,尉卒律、奔命律,朝律、葬律、外乐律,工作课律、治水律,等等。
其三,因俗而治,不易其宜。对于北方的敌对势力匈奴,汉律规定严禁重要物资流出关外;对于边境及境内诸民族,设法治之,胡家草场汉律中有蛮夷律、蛮夷杂律、蛮夷复除律、蛮夷士律、上郡蛮夷律等五种,涉及分封、拜爵、徭役、除罪、朝见、葬俗等,更是我们此前所不知的。
如果说这是秦汉律令外在特征的话,那么,由秦汉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律令体系发生了根本变化:由合而分——秦汉时代无所不包的律,内容渐趋窄化,多与“正罪名”相关;其余内容,或归属与令典,或归属于礼典,或归属于政典,并立而存。
单调的特征叙述,易使人感觉乏味,此时不妨来看一个秦末或汉初的案例。
关中杜县的女子甲(古代的化名),死了丈夫公士丁,丧棺在堂,就与男子丙在屋内发生“和奸”,第二天被丁母素告发,官吏抓捕甲,商量如何定罪。当时,参与议罪的有30人:女子甲的行为是否犯法,律令中似没有明文规定,故他们以次于不孝罪、敖悍的罪名定罪,议定女子甲当处以完舂(劳役刑名)。这时,因公出差而返回的廷史申(廷史名),认为诸人议罪不当:女子甲是在丈夫去世后发生“和奸”的,而抓捕甲的人没有案验虚实,也没有把核验后的案情报上,就将女子甲判为完舂,是不是过重?
推荐阅读
- 朱厚烨墓出土一件金簪,却震撼了考古界,专家:金簪上的天上人间
- 考古学?阿卡得文字
- 采矿炸出13万立方米山洞,发现100多具尸骨,考古队被吓得暴走
- 突破时间“禁区”,历史考古中,活到地老天荒的生命真有吗?
- 考古发现:西王母是楼兰女,家住昆仑山,曾有一段泪奔的爱情
- 小学生摸鱼掏到金子,引发淘金潮,考古队赶来:不许挖,上交
- 考古学家打开雷峰塔后,在地宫下发现一件宝贝,终于解开千年谜团
- 揭秘如何通过骨头分辨男女,考古系的女生都要亲手摸
- 考古学?阿夫拉西阿卜城址
- 蒙面青铜是何方神圣?考古学家揭开古蜀文明神秘面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