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传承与断裂:剧变中的中国社会学与社会学家》 ,陆远 著,商务印书馆,2019年12月
陆远在书中展示的几份大学的课表,正是这种学科与时代之间复杂互动的缩影。从1930年代的私立燕京大学社会学课程安排,到1957年社会学家们为恢复社会学合法性、努力适应当时的主流话语而拟定的《社会学工作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议》,自然科学课程的比例不断减少,强调实用性的课程比例不断上升,压缩着史论课程的比重。在20世纪40年代,当时的国民政府开始统一设置高等教育课程标准、将高等教育纳入民族国家建设的议程中后,对社会学服务国家的实用性的强调,就开始彻底压倒将其作为认识和批判社会的专业知识的主张。
文章插图
【 会学研究|一门学科,两个时代:社会学今天终于火了吗?】图源:陆远,《早期中国社会学的学科制度变迁:基于六份历史文献的分析》,《中国研究》,2012年春季卷。
到了上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学被取消。彼时中国在高等教育模式上全盘学习苏联,强调培养“专才”的实用型教育。涉猎面广博又并不实用的社会学,也因此在中国和苏联都遭遇了相同的命运。而社会学与“社会主义”之间暧昧的关系,也使得其在50年代处境尴尬。
不过,陆远也认为,对苏联高等教育模式的推崇,只是中国社会学的传承遭遇困境的一个“外因”。除此之外,早期中国社会学发展的过程中,内部的代表人物之间,在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上,经常存在着种种尖锐的对立。而在建国初期的思想改造运动中,社会学家的内部从心态到现实处境,也都出现了复杂的分裂。这些都对之后中国社会学的命运产生了影响。
此外,如果站在一个更宏观的角度上看,社会学的困境或许也与其自身的学科气质相关。正如周晓虹在本书序言中所写,社会学自诞生之初,就先天地带有两块印记:“秩序”和“进步”。“事实上,正是由这一矛盾性格诞生出了社会学的批判性和实用性:基于前者它具有先知的功能,对社会保有一定程度的批判锋芒;而基于后者它又具有牧师的功能,希望能够对社会进行改良而不是革命的策略。”因此,在20世纪40年代,社会学家们同情代表着进步力量的共产党,在当时居于统治地位的国民党眼中,社会学家成了“左派”,而另一方面,他们对渐进式改革的青睐与对激烈革命的敬而远之,又让他们在建国后很容易地被打上了右派的标签。这种“左右”之间的两难,奠定了早期中国社会学发展曲折的基调。
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陆远也提及,早期中国社会学的许多代表人物,其思想洞见至今仍有重要的价值。社会学在中国发展的早期历程,也出现一些学科发展的内在悖论。例如,学科专业化与边缘化之间的悖论。社会学作为学科的成熟首先需要从其他的学科中分离出来,此后需要确立自身的学科边界,提高专业化程度,并逐步建制化,而这个过程往往又会将一些重要的研究内容分化出去,使得原本整体的研究视野遭遇肢解,从而削弱了研究的解释力,让社会学反而边缘化。
这一问题,费孝通在1948年就于《乡土中国》的后记中指出,可以说到了今天,这依然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中面临的一大困局。反思“断裂”,是为了更好地传承。这也是在今天,重访这段早期中国社会学发展过程的意义。
—·—对话《传承与断裂》作者陆远—·—
文章插图
陆远,南京大学社会学系讲师,江苏苏州人,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社会学史、中国社会史与历史社会学。
01三代社会学家的局限和贡献新京报:你在书中大体上将早期中国社会学家分为三代,第一代如陈达、潘光旦、吴文藻、孙本文、李景汉等人,第二代比如费孝通、瞿同祖、林耀华等,第三代则以袁方、田汝康等为代表,如果某一代社会学家大体上拥有一定的共性的话,你觉得这三代人分别面临着怎样的困境?他们对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分别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推荐阅读
- 历史文化专家潜心40年编撰千年古灵渠研究手稿发布
- 快赏齐白石书法
- 山东重特大科技攻关课题研究
- 近代诸子学研究的义理转向
- 为防泄密我军通讯说方言,国外专家窃听研究30天:讲的就不是中文
- 探寻俗文学研究的时代价值
- 国内领先!洛阳建成古代壁画保护研究基地
- 此人位列五绝,但所有同级别高手都在研究对付他的武功
- 南艺举行2021届硕士研究生舞蹈毕业作品展演
- 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诊疗救护组权威专家、北京呼吸疾病研究室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