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自古清高孤傲,有“文人相轻”之说,实际上大多数文人喜欢争论,只是在文学主张上不统一而已。
陈寅恪和鲁迅一个传承旧学,一个主张新学,虽有两年同窗之谊,但是陈寅恪从未公开谈论过鲁迅。
人们都觉得两人是因为主张不同,殊不知是因为陈寅恪风骨清高,不愿意靠鲁迅获得名气。
文章插图
一、文人的清高风骨
中国文人古有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我辈岂是蓬蒿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今有朱自清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
他们清高孤傲,一身文人风骨,决不趋炎附势,为名利折腰。
鲁迅和陈寅恪在文艺上的主张完全不同,两人都是各自阵营的泰斗级大师,他们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成就,和各自的坚守不无关系。
傅斯年曾称赞陈寅恪是“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梁启超也说:“我梁某著作等身,不及陈寅恪寥寥数百字。”
【 才学|同窗两年,陈寅恪不愿谈鲁迅:文人风骨清高,名气才学要靠自己】之所以陈寅恪能够得到如此高的赞誉,是他多年来自豪寂寞、埋首钻研的结果。
然而,谁又能想到,这样一位国学大师却一生贫病相交,生活得十分艰难。当时日本占领香港,日本人看中陈寅恪的才学,想要他帮忙修订历史书,便给他家送去了米面。
陈寅恪夫妻二人宁死不接受日本人的米面,直接拒绝了。
文章插图
所谓文人风骨,国之脊梁,陈寅恪虽然半生坐在轮椅上,精神却从未倒下。
实际上,陈寅恪和鲁迅是有过交集的,两人在日本曾有过两年的“同窗”之情,然而他却从未公开谈论过鲁迅。
世人都疑惑,觉得两人或许主张不同,因而不和,一直到了晚年,陈寅恪才说出了不提鲁迅的原因。
二、两年“同窗”之情
读书时候的“同窗”之情,是十分美好而又单纯的,对每个人来说,那都是一段难忘的回忆。
鲁迅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曾和陈寅恪住过同一个公寓,他的哥哥陈衡恪和鲁迅有是多年的好友,他们之间关系一直很密切。
文章插图
当时鲁迅前往日本留学,从南京坐轮船去日本途中,同行的便是陈寅恪和哥哥陈衡恪。
只是当时的陈寅恪只有十二岁,无论是眼界、学识还是追求,都不能和哥哥们相提并论,在鲁迅眼里,陈寅恪或许更像是一个小弟弟。
但是,从鲁迅后来的文章可以看出,他对陈家两个兄弟的印象很好,陈衡恪也是他一生的好友。
到了日本以后,陈寅恪和哥哥同鲁迅住在一间公寓里,其间共同学习了两年。后来鲁迅弃医从文,开始了文学之路,而陈寅恪也按照自己的人生轨迹走着。
文章插图
当时的陈寅恪十分的特立独行,心思并不在学习上,只不过为了朝廷的补助,才勉强去听点课。
之后,陈寅恪因为身体的原因回国,便在复旦大学就读,之后游学西方十五年,慢慢成长为一代国学大师。
而此时的鲁迅,早已经凭借自己的作品蜚声文坛。
三、名气才学要靠自己
当时刚回国的陈寅恪在文艺界还没有任何成就,只要他主动提起和鲁迅的交情,便会给自己带来名利。
然而,正如陈寅恪晚年所说,他之所以不愿谈鲁迅,只是觉得名气才学必须要靠自己。
文章插图
一直以来,陈衡恪都和鲁迅交往甚密,回国后的陈寅恪到北平投奔陈衡恪,这段时间他和鲁迅常有来往,鲁迅的日记里便有记载。
推荐阅读
- 李白晚年写的一首诗,说要泛舟江湖归隐,两年后却自己打脸了
- 空降皇帝仅用两年时间诛杀三位顾命重臣成功上位,怎么做到的?
- 三国两晋南北朝|孙策让张纮去许昌炫耀才学,只为了争个脸面,却救了整个江东
- 楚汉|刘邦去世前两年那些事
- 秦始皇陵到底有多可怕!专家:就算能活着走出来,也活不过两年!
- 清朝|范文程之子范承谟在三藩之乱时被耿精忠囚禁两年并被杀人灭口
- 我们每一个人的老家,都活在古老的诗词里
- 两年长期使用依旧如新,耐砍耐造稳的一批——能猜中它是斯巴达的哪一款么?
- 俗语“人老两年坎,暗九大关口”,暗九是何意两年坎是哪两年
- 这两年文玩的趋势整体下滑,有没有升值的文玩呢?我们来盘点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