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论|?你们口中的“赛博朋克”,究竟是个什么意思?( 二 )


时隔多年 , 当赛博朋克已经成为科幻文学的一种类型之后 , Bruce Bethke在个人博客上发文 , 承认当初费劲脑汁创造这个结合高科技和朋克文化的词汇 , 只是自己灵光一现的噱头 , 完全是为了让图书编辑能够记住自己的书名 。
尽管如此 , 控制论思想对于人与机器关系的思考 , 一直通过赛博朋克科幻文学和影视作品的精神内核获得延续 。 1984年 , 威廉·吉布森发表了《神经漫游者》 , 这部囊括科幻文学“大满贯“的经典之作采纳了赛博朋克这个词 , 并自此开启了一种科幻文学的新类别 。
插入芯片的行走机器与保留人性的人工智能 , 究竟谁是人 , 谁是机器?纵观赛博朋克文学与改编电影史 , 从1968年菲利普·迪克的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和1982年的电影《银翼杀手》 , 或是《神经漫游者》和《黑客帝国》三部曲 , 又或是日本赛博朋克漫画《铳梦》和2019年上映的《阿丽塔:战斗天使》 , 跨度长达几十年的赛博朋克作品 , 始终没有抛弃对机械与人性的哲学思考 。

控制论|?你们口中的“赛博朋克”,究竟是个什么意思?
文章图片
威廉·吉布森的《神经漫游者》被视为赛博朋克的经典作品 。
朋克精神、“新浪潮”与东方主义想象20世纪社会思潮下的赛博朋克
科幻小说家劳仑斯·普尔森曾这样定义赛博朋克文学运动的内涵和社会思潮:

经典的赛博朋克角色是边缘且性格疏远的独行者 。 他们生活在社会群体的边缘 , 一个弥漫反乌托邦氛围的未来:日常生活受到急剧改变的科技影响 , 普及的计算机化信息笼罩全球 , 以及侵入性的人体改造 。
科技发达、人体改造、社会边缘人、反乌托邦 。 赛博朋克的作品通常设定在一个科技高度发展的近未来社会之中 , 但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却出现了停滞和倒退 。 高等科技下的底层人生成为了赛博朋克作品中普通人的命运 。
为什么赛博朋克总是热衷于描绘一个“高科技与低生活”(high tech , low life)的社会形态呢?这就与赛博朋克中的“朋克”(punk)密切相关 。
朋克最初来自于“二战”之后的英国 , 当时战后英国的失业率上升 , 经济萧条 , 社会死气沉沉 , 一些年轻人通过音乐的形式 , 用最真实的姿态宣泄着心中的怒火 。 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 , 这种具有反叛精神的朋克文化跨越大西洋 , 与美国科幻“新浪潮”(New Wave)结合在一起 , 形成了赛博朋克的雏形 。
从科幻文学史的角度来看 , 上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盛行的“黄金年代”科幻文学已经显得乏力 。 这些作品对科学的乐观想象和对人类未来的乌托邦幻想已经让读者产生了厌倦 。 科幻新浪潮的适时出现试图让这种垂死的文体焕然一新 , 引导科幻小说进入了严肃文学的领域 。 这类科幻文学聚焦的主题与现实息息相关 , 不再一味歌颂太空探索、外星殖民的美好愿景 , 而是探索科技的黑暗面 , 由此逐渐表现为反乌托邦的叙事风格 。
诞生于这一时期的赛博朋克有着非常强烈的现实关怀 , 这些科幻作家试图通过作品来对嬉皮士、性解放、迷幻药文化等各种正在发生的社会运动和变革作出回应 。 他们意识到 , 追求效率的科技终将带来一个僵化社会 , 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 整个社会充斥着对人性的压抑 。

控制论|?你们口中的“赛博朋克”,究竟是个什么意思?
文章图片
香港曾经的九龙城寨 , 被科幻迷视为赛博朋克文学的圣地 。
就像霓虹灯与永恒的阴雨 , 摩天大楼与贫民窟也是赛博朋克的经典意象 。 例如香港历史上的九龙城寨 , 就成为了赛博朋克作品中的城市建筑原型 。 日本赛博朋克的经典动画《攻壳机动队》的美工设计竹内敦志曾解释布景需要营造的整体氛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