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留在梦中的老文化馆

来源:广安日报
 文化馆|留在梦中的老文化馆
文章插图
位于广安老城三圣街与水塘堡相交处的川主宫,后改建成广安文化馆。 王明洲 画
夏孟珏
现在的文化馆是一个行政单位,一个在办公楼里办公的文化部门。可当年,广安县文化馆却是一大片院落,是广安老城居民的乐园——休闲娱乐和享受文化生活的主要场所,里面经常开展各种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青少年时我常去,印象刻骨铭心,当年老文化馆的热闹场景,多年后都常在梦中呈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极为匮乏,文化娱乐活动更是少得可怜。收音机是高档消费品,极少人家有;电视机还从来没听说过,根本不知是啥东西;打麻将是赌博,新中国成立后就绝迹了;打扑克也就是“甩2”“争上游”等玩法,还没有发明“斗地主”。其实,扑克牌大家也很少玩,虽从不赌钱,却生怕被人扣上不务正业、觉悟太低的帽子。经济条件稍好的人,可隔三差五地看看川剧或电影。广安老城龙头街的川剧场“文革”前每晚有演出,当场天加演午场,演的多是古装戏,也有现代戏或全本大幕戏,或零散折子戏,票价是一角八分钱。原先,广安城没有正规电影院,放电影都在文化馆里面,看一场一角二分钱。可看戏或观影都要花钱,对于经济拮据的人是花不起这份钱的。那时,老百姓喜闻乐见且上面又倡导的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大都集中在县文化馆,这文化馆就是县城居民享受文化娱乐生活的主要去处。
史载,旧社会,广安就有功能和作用与文化馆大致相同的县民众教育馆,地点在北门旁的北园,即现紫金山大酒店后面的山坡上。刚解放,县人民政府就将北园内的原民众教育馆改立成了县文化馆。1952年底,又迁址到了水塘堡街的三圣宫。
我从小看到的,水塘堡街北头,三圣街西口,就是广安县文化馆的大门。追溯历史,这一片原是飞檐翘角的宫庙建筑群,为川主宫和三圣宫。川主宫供奉的是镇水安民的赵昱(俗称“二郎神”),三圣宫供奉的是三国时桃园结义的刘、关、张。我记事起看到的文化馆,原宫庙建筑已大部无存,有些地方辟作了篮球场或空地,有些地方改建成了砖木结构的建筑,住进了县体委、县图书馆和县电影公司。三圣宫大殿还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前半期辟为了广安最早的室内电影院。
进文化馆大门的通道两边,各是几间小平房,是县文化馆的办公室。通道中间,耸立着一个两米多高灯塔状的大玻璃灯箱——灯笼报。再往里走是两个篮球场,左边的一个还是灯光球场,顶上高高地吊着一排排硕大的灯泡,晚上灯光明亮,照得如同白昼。篮球场旁边,还有几个乒乓球台。篮球场里面正对大门处有一个露天舞台。舞台左边是通道,通道的左边即灯光球场的顶端,是县体委的一幢小楼;舞台的右边是三圣宫大殿,属电影公司。舞台后面又是一个大坝子,坝子到底是县图书馆的一幢楼,图书馆门前靠右就是文化馆的后门,通厚街。

“文革”前,文化馆内外,无论白天还是晚上,常是人潮涌动,热闹非凡。
大门外右边有一评书场,每晚听众盈门,当场天还有午场,既讲革命评书,也讲传统评书。惊堂木“啪啪”声中,众人伸颈竖耳,随着情节忽而紧张忽而放松,听得如痴如醉。我那时人小、没钱,有时跑去书场门口或高高的窗下,想听“巴边”,可除了“啪啪”的惊堂木声,讲的内容根本听不清。
大门口里面,通道的正中,就是深受老百姓喜爱的灯笼报。灯笼报并不大,且构架简单。下面是一米多高的石质基座,上面是装有玻璃的木架,中间是明亮的电灯泡。四面玻璃内贴着手写手画的白纸,但是却形式活泼,内容丰富,既有文字,又有图画和照片。栏目设置多姿多彩,《广安新闻》《地方掌故》《生活之友》《法律顾问》《天下奇观》《计划生育》《笑话趣谈》《漫画集锦》《知识厅》等等。三五天更新一次,每当换了新内容,灯笼报四周人头攒动,大家都争相围观,先睹为快。无论白天晚上,这里总挤满了人,老百姓都称赞灯笼报是我们广安的“土晚报”“百科报”。1964年10月18日,《人民日报》登载了一篇专门赞扬广安灯笼报的文章,这一来让灯笼报的广大读者都觉得非常自豪,大家也就更爱看灯笼报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