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这一对收藏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的石刻马,正是大名鼎鼎的“昭陵六骏”的一部分。昭陵六骏指的是伴随唐太宗南征北战的六匹骏马。为了纪念这些在战场上表现优异的坐骑,唐太宗命宫廷工匠画师阎立德、阎立本兄弟,将六骏制作成浮雕,装饰在自己的陵寝前所谓陪伴。这六匹马的石刻,曾经在唐太宗陵寝昭陵的北祭坛中安放。后来历经战乱,其中两个石刻流散海外被宾夕法尼亚大学收藏。其余部分则收藏在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中。
文章插图
昭陵六骏活跃的时代,也正是东亚骑兵实力和战术的巅峰时代。唐朝为何骑兵如此强大?其实从昭陵六骏的石刻中不难找到答案。从石刻马的生理特点可以看出,昭陵六骏的马种为蒙古马或中亚马。其中三匹粗脖高鼻、筋骨健壮,是典型的蒙古马特征。另外三匹长腿小腹,为典型的中亚马种。事实上唐朝在崛起过程里,获得的战马也多为蒙古马种或中亚马种。
文章插图
鲜有人知的是,隋唐养马事业的繁盛,直接得益于继承自北魏王朝的重视畜牧的传统。北魏是游牧的鲜卑部落所建立的王朝,畜群的饲养规模相当庞大。据说曾经拥有马匹二百多万,是隋唐骑兵崛起前的一个骑兵高峰。隋朝建立后继续加强马政,并广泛从民间征调马匹参与军事行动。隋炀帝远征高句丽时号称百万大君,其中骑兵就有五十多万。
文章插图
但隋朝的马政伴随着王朝末期各地战乱而被完全摧毁。在太原起兵的李渊父子,不得不从多种渠道筹措马匹。其中包括通过向突厥称臣获得的2000匹良马和在战场上缴获敌方战马,以及搜罗的隋朝国营马场的残余。这才不同程度的丰富了唐初的战马资源,使唐军拥有强大的骑兵,在对隋末群雄的战斗中夺取最后胜利。天下一统之后,唐太宗曾亲自下令挑选突厥马2000匹与隋朝官营马场的3000匹剩余马匹,放牧陇右。这被看作是唐朝官营马场的起源。
文章插图
当时战马的一个主要来源地是突厥。其来源渠道包括了突厥的主动进贡以及战场缴获。李世民就非常喜欢突厥战马,曾在突厥进贡的百匹良马中挑选十匹,称作“十骥”。昭陵六骏的名字也大多和突厥相关。如“什伐赤”中的什伐,当翻译为突厥语shad,就是突厥官职中一个叫设的职位。这个职位位列可汗和叶护之下,地位相当尊贵。“特勒骠”里的特勒,是特勤的转写。特勤也是突厥的官职,通常由贵族子弟担任。“颯露紫”中的飒露,可能是突厥语“isbasa”的翻译。汉译一般翻译为“沙罗钵”,意思是勇士。
文章插图
类似这样的音译转译在六骏的名字里都找得到踪迹。从此可以推断,唐初的良马大多来自于突厥。在进入和平发展时期后,来自国营马场的自产马才逐渐占据主流。到归德年间,陇右马场中的马匹数目多达70万匹。堪称是中国国营养马事业的巅峰时期。除了官营马场之外,唐代民间也大量养马。市场上马的数量之多,造成了马匹价格的下跌。甚至出现过一匹马只能换一匹素绢的情况。唐军出战前,马场优先供应强壮的战马。等壮马抽调完后,才供应次一等的马匹。所以唐军骑兵在战斗中表现出令人惊叹的冲击力和机动力,其物质基础比很多后来的朝代都不知道要好了多少。
推荐阅读
- 美国历史教材上仅有的六位中国人,你可知道他们都是哪些人
- 贤臣还是佞贼?五个历史瞬间看《后汉书》作者范晔!
- 盘点《雍正王朝》中不符合历史事实的8位角色,弘历错的最离谱
- 《认识自我》:今天的“自我”源自于历史的塑造和推动
- 历史文化专家潜心40年编撰千年古灵渠研究手稿发布
- 惠州记者书写惠州古城故事 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
- 受不了了!这些不正经的历史文物,把我都逗笑了
- 梁思成与鉴真纪念堂
- 成语故事:牛角挂书
- 老人独自生活在山里,他用40年的时间,把悬崖变成一个巨大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