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清官喝酒庸官看
文|李彬
诸葛亮的才识智慧,《三国演义》里淋漓尽致,有目共睹,简直到了神一般的化境。也有人提出不同看法:“诸葛多智近乎妖!”认为卧龙先生阴谋阳谋太多,于世道人心无益。因而,民间流传着“老不看三国”的俗语,就是怕人心学的复杂诡谲,对谁都耍心眼,动心机。开卷有益,但须择善而从。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看人的确很有一套,在《知人》一文中,他坦然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一曰,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人贵有知人之智。细心斟酌诸葛亮的妙计,别的方式都能理解,都有可取之处,唯独第五条有点狡黠,不那么光明正大。诸葛亮观人法之五:“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想要做识人的伯乐,最应该在酒桌上考察人的品性。”用喝酒考察人品,用喝酒奖励功绩,似乎有些滑稽。但就这一条,明太祖朱元璋看懂了,学会了,运用得如鱼得水,有过之而无不及。
当时的明朝地方官,每三年一次考核,考核后还要“赐宴”,包括喝酒。于是朱元璋规定:只要考核优等的官员,“赐宴”的时候就给座位,满座大鱼大肉,好吃好喝,有时皇帝还亲自敬酒,让你喝得痛痛快快,高高兴兴,即便得意忘形,越规失礼,也没有关系。美酒就应该敬给有才能会干事的人。朱元璋看着这些英才俊秀无拘无束放浪形骸地喝酒心里也高兴。他知道真正为老百姓服务的官员不好做,心里面有委屈,就让他们在光天化日之下释放一下。倘若是考核普通的庸官,也能吃,但不能喝酒,还得站在旁边吃饭、喝水,没有人服务,也没有人敬酒,恍如讨口要饭的乞丐一般。一顿饭下来站得腰酸腿疼,吃得痛心疾首,喝的水都从脊梁杆流下去了,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文章插图
朱元璋就是故意如此这般羞辱你,刺激你。不过这还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考核不合格的,就算没到“问罪”的程度,也得在外面乖乖站着,里面吃得欢天喜地,外面站到头晕目眩。里面喝得眉飞色舞,外面站得口干舌燥。天气晴和还好说,忍一忍就过去了。如遇到烈日艳阳,暴风骤雨也都得站着,等着,听着,看着,好不容易宴请结束了,吃饱喝足的人鱼贯而出检阅一般地看着两厢饥寒交迫,狼狈不堪的贪官污吏。不管怎么说,以前当官的也都是读书人,讲究的是礼义廉耻,这般赤裸裸的羞辱稍微有些脸面自尊的会羞愧交加,一命呜呼。当然,也有脸皮厚的,站了几年无动于衷。树没有皮,必死无疑;人不要脸,天下无敌。饶是朱元璋,遇到这些人也没有办法,后来只好采取酷刑剥皮,极刑杀头。
明初的官员们,每隔三年,都要这么在酒场刻骨铭心地“刺激”一回。为了少受刺激,不受羞辱,大大小小的官员坐在官位上兢兢业业,恪尽职守,除了小心翼翼不犯错,更得甩开膀子加油干。贪官污吏,庸官懒吏,更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唯恐考核不合格,那种站着喝酒,看着喝酒的窘迫震慑不亚于杀头呀!用明朝官员的话说,干部不好当呀!那真是“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费了多少心力”呀!朱元璋这样“喝酒论英雄”有没有好处,当然有了,一度“往往蹈胡元之弊”的明王朝,从此“吏治澄清者百余年”。
《菜根谭》有云:“德者才之王,才者德之奴。”这句话是说,一个人的品德,方是才干的主人;而才干,只是品德的奴仆。朱元璋此举也是为了让干部知荣知耻,建构道德,提高为人民服务的主观能动性。有趣的是,他把一切置放在太阳之下,有功则奖,有过则罚,在差距面前,在榜样面前,人的羞耻感会油然而生,会知耻而后勇,会奋起而直追。朱元璋很清醒,他知道领导干部的重要性,也知道一颗老鼠屎能坏一锅汤,因而,他坚持鲜明的实绩导向,看干部干了什么事、干了多少事、干的事组织和群众认不认可。谁有本事谁来,谁有潜力谁干,谁先成才谁先上,让干得出色、干出成绩的干部有舞台、有前途、有奔头,考核的时候有酒喝。
推荐阅读
- 朱元璋出身明教,称帝之时,明教教主张无忌的结局出人意料
-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除不尊崇孟子之外,还做了三件令人费解的事情
- 包拯是不是清官专家打开包拯墓,发现这一物品后唏嘘不已!
- 古人为什么一定要当官为什么清官难当为什么贪官那么多!
- 清官裹草席下葬,盗墓贼不屑一顾,300年后农民却挖出座金山
- 张无忌最终的结局怎样其实他没被朱元璋杀死,金庸已经给出答案
- 清官海瑞每次都以升官的方式被驱逐
- 朱元璋为什么将国号定为“大明”?不仅与明教有关,更与元朝有关
- 朱元璋儿子的陵墓被关顾,一个特殊情况,让盗墓贼们望而却步
- 王冕:朱元璋多次召他入京为官,他却隐居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