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导演很少碰明朝的戏,原因有三:一、市场的接受度,二、导演缺乏驾驭重大历史题材的能力,三、题材敏感
中国的影视剧场,清宫戏比比皆是,年年有新片,而以明朝为背景的影视剧,却极为稀缺。276年的大明,自元末朱元璋起兵,直至崇祯煤山自缢,其波澜壮阔、惊心动魄、恢宏气势是清朝所无法比拟的。
对明朝研究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如果能够拍出电视剧,一定是精品。事实上,曾经有一部《大明王朝1566》,在豆瓣的评分高达9.7分。玩豆瓣的,都知道这个分数意味着什么。
然而,除此之外,明朝戏再难寻精品,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文章插图
市场与观众,更喜欢清宫戏
为什么清宫戏这么火?因为清宫戏“更好看”更有”戏剧性“,例如多尔衮和孝庄、例如吕四娘刺雍正、例如篡改继位诏书。这些正史不载的地摊文学出品,拍出来更“富有观赏性”。
导演可以尽情发挥,反正历史也无法查证,观众看得津津有味,反正是消遣时间。既不需要考证历史,也需要思想性、艺术性,只要收视率高行了。
何乐而不为呢?
一部《大明王朝1566》,又有多少人能看懂这部戏呢?又有多少观众愿意去慢慢咀嚼和消化这样的精彩大剧呢?这部戏的导演,完全没有“市场意识”,完全没有迎合“观众”的审美,被冷落是必然的。
纵观整个电视剧,就是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过程。现在能够让人看得上眼的电视剧,例如《大明王朝1566》、《大宅门》、《潜伏》《暗算》《三国演义》,甚至是《红蜘蛛》《征服》,不都是十多年前的作品吗?
近年有多少能够让人眼前一亮的电视剧?又有多少让人想看第二遍的电视剧?
文章插图
优秀的导演和演员,越来越稀缺
翻开中国的电视剧年谱,十年前、甚至是二十年前,真是一个百花齐放、精品频出的年代啊!按道理来讲,艺术应该是不断进步的,可电视剧为何反而倒退呢?
缺乏驾驭重大题材的导演,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明朝的内忧外患、明朝的党争倾轧、明朝的宦官之祸、明朝的特务政治、明朝的商品经济、明朝的世族大家,明朝的军事外交,置于世界巨变的大环境之下,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
从哪里入手?题材如何取舍?叙事如何展开?人物如何刻画?力度如何掌控?剧本如何编写?史实如何考证?甚至是服装如何还原、民俗风俗细节、饮食交通山川地理……要把控这些题材,对导演的综合素质要求极高。
重大历史题材是所有剧里面最难拍的,能够拍好的,屈指可数。
其次是演员。
只要看一到两集《大明王朝1566》,就会明白优秀的演员有多么难得了!一个眼神、一句暗示、一个转身、一声长叹,处处是戏,处处是挑战,有多少演员能够驾驭?
文章插图
明朝题材敏感
再好的电视剧,如果不能过审,等于白忙。
明朝所处的年代,大量的戏份在以宫斗、党争、权奸为主的政治范畴。而从更大的范围来看,无法避开汉蒙满等问题,这方面的分寸是极难把握的,稍一过火就有可能被毙。
影视剧因为其公开播放、受众广、影响力大,有关部门在审核是慎之又慎,生怕碰了红线、触了底线,谁也担不起责任,在审核上确实把握得非常严格。
但是,如果要拍明朝的戏,有些敏感元素是无法回避也无法含糊的。而明朝最为精彩的偏偏都比较敏感,一部戏拍下来,谁敢说哪个地方触到底线了?导演总得考虑市场吧?制片人总得考虑成本吧?
拍清宫戏,就不需要有这些担心,反正就是编呗!你是风儿我是傻,大家当成喜剧看就行。
推荐阅读
- 红楼梦里,贾琏为什么老喜欢地位低下的女人这样分析你可赞同
- 封神榜三位圣人的实力那个最强,为什么元始天尊成为最后的赢家?
- 西游记,为什么孙悟空早就知道,他已经飞出了如来佛祖的手掌心
- 孙悟空为什么那么强原因是有两大神通,只是很少使用
- “为什么没人收孙悟空当坐骑?”哈哈哈怕被毛扎可还行?
- 天蓬元帅掌管8万水兵,为什么配不上一个嫦娥?
- 李白为什么写下“长风破浪会有时”这首诗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吗
- 曹植为什么会怀才不遇?才高八斗的确不假,醉酒误事也是真
- 寇准作为一代名相,为什么结局却这么凄凉
- 为什么一定要读《地藏经》四位高僧大德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