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们的搞笑游行侠云游天地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汝瓷无大器:汝窑器型简单,无大器,汝窑瓷器一般较小,多为盘、洗、碗等器型,口径一般在10-16厘米之间,极少超过20厘米,超过30厘米的几乎没有,故有“汝窑无大器”之说。
文章插图
作为宫廷用瓷的汝窑,形制上具有来自金银器和玻璃器影响的特征,甚至和北宋的漆器也存在同中有异的趣味。最重要的是,汝窑瓷器的形制仅管变化不大,如圆洗和圆碟一般仅有尺寸大小的差别而已,而纸槌瓶、莲花式温碗、奁式炉和盏托虽然在其它瓷窑也曾出现,但是仔细观察后,颇能从修坏与造型中,感受到潜藏于器物之后的一股精致的风尚。而这股风尚不仅存在于北宋的宫廷,同时也出现在韩国的高丽王朝。北宋宣和五年(1123),以人船礼物官身分出使高丽的徐兢,回国后在其大作《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具体地见证十二世纪的中、韩两国窑业交流情景。本单元将展出台北故宫收藏的传世汝窑、英国伦敦大学戴维得基金会借展的汝窑碗、盏托和奁式炉,以及日本大板市立东洋陶磁馆借展的三件高丽青瓷,以透过形制的观察,来展现存在十二世纪宫廷中的精致文化。开片的形成,通常时是器物于高温焙烧下产生的一种釉表缺陷,后来汝窑匠人将这种难以控制的、千变万化的釉病,通过人为地操作转换为一种自然美妙的装饰,而且控制的恰到好处,可谓巧夺天工的绝活。汝窑开片较细密,多呈斜裂开片,深浅相互交织叠错,象是银光闪闪的片片鱼鳞,或呈蝉翼纹状,给人以排列有序的层次感。釉中细小沙眼呈鱼子纹、芝麻花和蟹爪纹。并有典型的桔皮釉、冰片釉、茶叶沫,部分柳条纹状的开片是因手拉坯辘轳旋转时,使泥料分子排列结构朝一定方向而形成的现象。汝窑釉面大都有细如蟹爪的开片,所谓“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绝”,其中,没有开片的更加珍贵。
文章插图
妆窑的窑址过去不明,到底在哪儿不清楚.以前我们推测,妆窑一定在汝州辖区之内,大部分人认为是在河南的临汝县。直到20世纪280年代,汝窑窑址在河南宝丰清凉寺被发现,我们才确切知道这个窑口的位置。一般来说,皇家专用的窑口都会离皇城非常近,原因是容易控制,下达指令很方便。比如下指令烧个碗,烧个盘子,没多久就能烧回来。宋代的国都是汴梁,就是今天的开封。而汝州离开封有多远呢,今天算来大概有400里地,烧钧瓷的禹州呢,大概有300里地,宝丰大约有500里地。“里”,指的是市里,不是公里。古代的500里是很远的距离了,不像今天,当日往返都没问题,在古代是不可能的。这样看来,宝丰的条件不构成一个皇家专用的窑口。从两岸故宫所存汝窑器来看,尽是些盘、碗、洗、猫食盆类。即便有个别瓶类,也都是造型极为简单的纸槌瓶、玉壶春瓶,最好的一件就属三牲尊了。如果这些代表了汝窑器的全部,那么我相信南宋早期九华人叶寘绝不会在《坦斋笔衡》说“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烧青瓷,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了。北宋皇帝也不会以其作为贡瓷了。因为当时河北定窑和陕西耀州窑的造型比这些精美的多。所以当时汝窑贡瓷一定是以陈设器为主,手工造型丰富多彩,精美异常,加上“雨过天晴”的釉色,远好于当时的定窑和耀州窑。台北故宫的三牲尊已经有所表现,但还不是最美的。最美的汝窑器若被发现,定会给人以“蓬荜生辉”的超然感受。
文章插图
真品的釉面长期与空气接触,釉面有一种古旧感,但是通过釉质还能鉴别,釉面匀净,气泡廖若晨星,而且釉内没有绒毛状的流动痕迹者为真品,反之则为仿品。汝窑釉面的开片,本来开片是由于釉和胎的热胀冷缩不同而导致的一种缺陷,但这种缺陷却在发展中,逐渐成为了大家追求的一种美感。关于汝窑开片,古人总结了“蟹爪纹”“鱼子纹”“冰裂纹”等称乎,蟹爪纹反映了开片的主次、走向,鱼子纹反映部分汝窑釉面泛黄的色块,蝉翼纹、冰裂纹则道出了开片的特征和感觉,让开片有了一种文学化的美。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推荐阅读
- 看《笑傲江湖》有感
- 莲池大师竹窗随笔:布 施
- 无量子详解《容斋随笔》:王文正公
- 无量子详解《容斋随笔》:李宓伐南诏
- 唐中才|《红尘一隅》随笔
- 今日随笔杂文短篇《寥寥几见,做个读诗人》
- 白居易晚年的快活诗,闲来赏月喝酒吟诗,读完实在痛快,人人羡慕
- 【武德平随笔】想起伯父
- 徐志摩死后,林徽因为啥坚持消灭他的随笔因1件见不得人的事
- 苏轼闲来无事写的调皮情词,看似是文字游戏,仔细读别有一番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