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三十六计中 “走”有哪些含义,走与不走,如何选择!( 二 )


 三十六计|三十六计中 “走”有哪些含义,走与不走,如何选择!
文章插图
历史上"文走"的例子很多,多半用"瞒天过海"、"金蝉脱壳"等计。如:孙膑诈脱祸、伍员化装偷渡、孔尝偷过函谷关、吕不韦巧计归异人,"走"得最多的莫如刘邦,他脱险于鸿门宴上,被困荥阳,逃出白登城,都凭张良陈平摆的走计。但他们两人也是长跑健将,深懂"走"计之妙,所以他两人自己屡次冒险逃亡,还教导别人逃跑,如唆使韩信归汉,悲歌散楚兵,设计安刘,张良自已还要避祸而上山寻道。近代的如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海外,蔡锷恋名鼓小凤仙计出北京,着属于不经流血而逃亡的"文走"之类。"武走"是要经过一番剧烈血斗的。最著名的是关公过五关斩六将,春秋时的重耳逃离祖国,唐明皇避难入四川,西太后出走热河。此中走的最频、最出色的是曹操,他自行刺董卓不遂而逃亡开始,一生的际遇,都是一样奔奔跑跑,可借那位矮仔张松骂他的话做证:"丞相带兵所到之出,战必胜,攻必克,松亦素知,昔日濮阳攻吕布之时,宛城战张绣之日,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此皆无敌于天下也。"这当面的嘲笑,痛快淋漓,也可见曹操的跑术如何了。
 三十六计|三十六计中 “走”有哪些含义,走与不走,如何选择!
文章插图
从这里看来,"走"这一计,并不是儒弱的所为,"走"得越多越危险的,往往成就的事业越大,这就是"多难兴邦"意思,当"走"的经验越积累得多,应付逆境就容易。问题在于能跑得脱,不是"逃跑不成身先死""走"的好处既是这样,但"不走"的坏处又怎样呢?关键何在?例子也不少。如:文种不听范璏劝告,贪恋禄位,卒被勾践赐死;韩信功成不退,遭未央官之祸;宋朝石守信能请释兵权,得于终老;明功臣李善长等不识"走术",便成一锅熟;韩世忠知机,优游林下,岳飞不会看风使舵,蒙"莫须有"之冤。大抵在富贵场中,肯定的都属急流勇退,提得起、放得落的胸怀广的人;赖死而不走的全是贪婪之辈,舍不得地位享受,甚至刀锯加颈时还自我吹嘘。此中的典型人物是文天祥,他在元兵的压力下,夜走镇江,逃通循州,"走"的本领确有一手,但到了被捕解往燕京、无法可逃的时候,便下一个决心,绝食三年而不死,有墙角而不碰,写什么"正气歌"以"明志",并且在临刑前还不忘宣传手法,在衣带里藏一张先写好了的字条:"孔日成仁,孟日取义,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等话,这作风分明是向后代人"沾名钓誉"了。
 三十六计|三十六计中 “走”有哪些含义,走与不走,如何选择!
文章插图
比起那班绿林好汉所说的:"大丈夫既然被执,要杀便杀,要剐便剐,何必多言?"那个表现得痛快些!奸雄曹操也说过:"孤一旦去位,不知几人为王,几人为帝,不得慕虚名,避实福。"嘴说的多么漂亮,但骨子里他却打算"其为周文王乎?"居然更是要儿子"称孤道寡",肯定不走了。有很多有参考价值的故事,正说明"走或不走"的抉择。晋献公的宫廷变时,太子夷吾不走即受害,其弟重耳逃亡就成霸业。楚平王杀伍奢,想斩草除根,长子伍尚不走就遇害,伍子胥走了便能灭楚复仇。以皇帝来说,唐明皇仓徨逃四川,西太后连夜去热河,就因一走才能复兴。宋真宗时,契丹兴兵入寇,声势浩大,真宗想走,给寇准强谏,还要御驾亲征,把皇帝推上最前线,卒因此而打了胜仗,安定江山?可见走与不走,全看环境而定。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