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犯|古代凭画像抓罪犯,根本不像为何还能抓到人?窍门无非这3个

记得以前在看电视剧《重案六组》时,警察往往根据旁人的描述,就可以找专门的人来画出犯罪嫌疑人的头像,而且极其传神。这对案件的侦破往往有着出其不意的效果。然而,这会让人产生一个疑问,中国古代是如何追捕逃犯的呢?
 罪犯|古代凭画像抓罪犯,根本不像为何还能抓到人?窍门无非这3个
文章插图
之所以产生这个疑问,那是有原因的。中国古代的绘画注重的是写意而非写形,像追捕逃犯这一类的工作往往重视的是形。这就使得中国古代的人物画基本看不出本人的本来面貌,甚至可能出现错误。
本来人的面貌就很有可能出现“撞脸”的情况,再加上古代那“不靠谱”的画像(中国最早在通缉令画像是在唐朝,名曰“画影图形”)技巧以及画像师的个人能力(在素描出现前几乎没有人能够做到这点),指望通缉令上的画像能够帮人们清晰地捕捉到囚犯几乎没有可能。
况且,在得知自己被通缉,只要改变一下样貌就可以。著名典故“豫让刺赵襄子”中,豫让就通过改变自己的外貌,即全身涂抹上油漆、口里吞下煤炭,来躲避赵襄子的追捕,甚至对赵襄子发动袭击(因为豫让刺杀过赵襄子,所以很多人都认识他)。
 罪犯|古代凭画像抓罪犯,根本不像为何还能抓到人?窍门无非这3个
文章插图
然而,事实证明,中国古代的通缉令还是能够发挥作用的。那么,这具体是怎么回事呢?其实通缉令之所以发挥作用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制度,完善的制度是对通缉令的重要补充。这发挥作用的共有三大制度。
第一项制度在现代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被绝大多数国家采用,那就是身份证制度。这种制度在中国古代名字各有不同,最早的是商鞅变法时期的“照身贴”。值得一提的是,商鞅就曾受过这种没有身份证的“苦楚”。
秦惠文王继位后,保守势力反扑。商鞅逃出咸阳,晚上准备住店时因没有这种身份证而被拒绝,甚至被举报。最后,商鞅只得无奈回到封地,并举兵反叛,失败被杀。
 罪犯|古代凭画像抓罪犯,根本不像为何还能抓到人?窍门无非这3个
文章插图
随着时代发展,身份证制度逐渐完善,后来包括僧侣也有专门的身份证“度牒”,出门在外时有专门的“路引”。试想,一个囚犯哪会有“路引”,除非躲到深山老林中,否则就可能被发现。
第二种制度依然是商鞅创建的,那就是保甲制,一直延续到民国。说起保甲制,很多人会想到电视剧《王保长新编》。各时代的保甲制会出现不同的变化,但总体目标不变,就是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
罪犯|古代凭画像抓罪犯,根本不像为何还能抓到人?窍门无非这3个】而限于古代的交通条件,各地区的交流是非常困难的,人员流通性小。这就使得本地人对外来的人口非常的敏感。按照规定,陌生人口若无凭证,是要被“朝阳群众”举报的。因此,保甲制也是使通缉令发挥作用的重要制度。
第三项制度是悬赏制度。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面对巨额的悬赏,很少有人不会动心。对于那些无业的游民或者贫穷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发家手段。甚至,同行的人就有可能因为悬赏杀掉朋友或长官。中国古代打仗时战败的一方有很多人是死在自己人手下的。
 罪犯|古代凭画像抓罪犯,根本不像为何还能抓到人?窍门无非这3个
文章插图
所以有此三大法宝,通缉令上有没有画像还重要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