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鲁特旗|通辽市扎鲁特旗:民族刺绣产业托起致富路

地处科尔沁草原腹地的内蒙古通辽市扎鲁特旗乌兰哈达苏木黄河图嘎查,最近又多了一块“扶贫车间”的牌子,挂在斡伦手工艺专业合作社的门口,显得格外醒目。
走进扶贫车间,身着艳丽蒙古族服饰的“绣娘”们正在缝纫台前一针一线忙着刺绣。她们的身后,是20台现代化的电动缝纫机和一件件即将熨烫的刺绣产品。
传统“刺绣”成致富新产业
“这一针靠外一点,贴边走线,落针到这个位置。你看,是不是比刚才好看多了。”村民包玉兰正在手把手教满都拉用蒙古族刺绣手法绣蝴蝶。
 扎鲁特旗|通辽市扎鲁特旗:民族刺绣产业托起致富路
文章插图
村民包玉兰(右)教满都拉用蒙古族刺绣手法绣蝴蝶。富丽娟 摄
刺绣,蒙古语为“嗒塔戈玛拉”。蒙古族刺绣以凝重质朴取胜,其大面料的贴花方法、粗犷匀称的针法、鲜明的对比色彩,给人以饱满充实之感。
包玉兰是扶贫车间的“常客”,每天把家里的活忙完就赶紧到家门口的扶贫车间“上班”。她是黄河图嘎查建档立卡贫困户,虽然享受着各项扶贫政策,但她还是想靠自己的刺绣手艺多挣一份钱填补家里。
包玉兰不仅会蒙古族刺绣,还掌握一手蒙古族头饰制作的好手艺。那些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小珠子,经她设计和串连后,就变成了样式繁多的头饰,或简单质朴、或高贵华丽,每一款都独一无二。
“家里的活儿啥也不耽误,车间的活儿也干。”包玉兰告诉采访人员,去年她在扶贫车间干活,纯收入将近5000元。
嘎查里像包玉兰这样的“绣娘”还有不少,大家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上班。农闲和收牧时节在家干活,闲下来的时候就齐聚车间,还有一部分人把车间里的活儿拿回家,利用早晚休息的时间做。
让民族品牌为家乡代言
斯日根是“扶贫车间”的召集人,也是姐妹们的“主心骨”。
“黄河图嘎查共有109名妇女,会蒙古族传统刺绣的就有64名,大家平时穿的蒙古袍都是自己做,上面的刺绣非常好看。我就想,怎么样把这门手艺变成姐妹们增收致富的本领,把民族传统技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扎鲁特旗|通辽市扎鲁特旗:民族刺绣产业托起致富路】斯日根走访了嘎查几位手艺好、威望高的老手艺人,她的想法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支持。就这样,她们成立了斡伦手工艺专业合作社,31人成为社员,其中13人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黄河图嘎查19人、白音格尔嘎查1人、都日本格尔嘎查5人、乌兰哈达嘎查6人。”斯日根都对这些人的情况了如指掌。“我们还注册了自己的商标,就叫黄河图。”斯日根说,“黄河图”翻译成汉语就是“铃铛”的意思,一是希望姐妹们的作品越来越出名,家喻户晓,二是用自己家乡的名字更有归属感。
“你看,这个就是‘黄河图’。”乌兰哈达苏木党委书记满都拉手里拿着一个铃铛形状的黄色小饰品,顶部系着红绳,黄色布料上用蓝色丝线绣着“黄河图”的蒙古语。
 扎鲁特旗|通辽市扎鲁特旗:民族刺绣产业托起致富路
文章插图
扶贫车间展厅里的刺绣产品。富丽娟 摄
满都拉说,自己是看着扶贫车间一步一步发展到今天的,从最初申请成立到多方争取扶持政策和资金,从无人问津再到今天的小有名气,离不开旗里就业、扶贫、民政、妇联等多个部门的支持。
“刚刚和北京公司签了一笔5万元的订单。”驻乌兰哈达苏木黄河图嘎查第一书记、工作队长侯杰正拿着手机,给大家展示对方发过来的刺绣设计图。
创新工艺赢得“大订单”
“听了呼和浩特市的刺绣老师来这里讲课,我学会了不少新款式。”
年轻姑娘牡丹刚刚设计了一款时尚蒙古袍,灰色底面上镶嵌着蓝色小星星,盘扣均匀缝在前襟,整件衣服用淡紫色花布包边,加上底料略带镂空感的点缀,彰显着十足的时尚范儿。这是嘎查第一款灰色系的现代蒙古袍,深受年轻人的喜爱。


推荐阅读